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一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
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一

李綱是一通方作家。以易與華嚴對論,謂其全合,是善知識不拒來學,引人入勝,就彼所知而令擴充。如孟子以齊王不忍一牛之死,推此惻隱之心,可以保民而王天下。非謂徒愛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。是引喻,非敵論。凡讀古人文字,貴得其意,否則糟粕而已。夫華嚴乃如來自證之法。所有諸度諸位,皆是實事,皆可表法。聲聞四果,雖處法會,猶如聾啞。人天凡品,豈能知見。縱有天龍八部,皆已親證法身,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,特現八部身耳,非實業之凡夫也。易乃立虛象以兆吉凶,順天理而導人情。是治世之常法,非出世之大道。乃倫常之儀準,非佛道之標的。然通佛法者,法法頭頭,無不是道。橫說豎說,有何軌跡。若未能徹了自心,亦效其說,如庸醫未能診脈,即效剮骨。弱羽尚難棲枝,即欲奮飛。其不自他俱殞軀命者鮮矣。今以喻明。易以父母稱為嚴君。又古人以邑令亦稱為君。豈父母邑令,與聖天子敵體相齊,無有高下也。又如舉一漚曰此海也,舉一塵曰此地也。知漚與塵,是海與地之少分則可。謂漚塵與海地同其深廣,同其博厚,則不可。一隙之日,即照天照地之日。一管之天,即無邊無際之天。但當出戶而瞻日,捨管而窺天。豈可謂隙之外別無有日,管之外別無有天哉。古人為儒者道,語多類此。若即為實說,是抑聖天子與邑令同其尊也。俾海地與漚塵同其深廣博厚也。一隙一管之天日,與無邊無際之天日,同其普遍也。是齊東野人之鄙論,非明心見性之法言也。閣下且宜持戒念佛,以儒家修持為常法,以佛教修持為加行。入理深談,且緩數年。欲學佛祖,先須取法聖賢。倘躬行有玷,倫常乖舛,尚為名教罪人,何能為佛弟子。佛教雖出世法,然遇君言仁,遇臣言忠,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由淺而入深,下學而上達。熟讀安士全書,可以知其梗概矣。凡人改過遷善,並修淨業,惟貴真誠,最忌虛假。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,內存不忠不恕之心。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,如此方可希聖希賢,學佛學祖。為名教之功臣,作如來之真子。固不在窮達緇素上論也。(不慧)之所望於閣下者,望閣下亦以望一切親知。則不負一至普陀朝禮大士,與(不慧)一得覿面,而即聞佛乘也。

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
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

數載未唔,時常憶念。今秋令兄枝芬赴鄉試,持書來山,方悉居士近來操持。又言家門不幸,喪其愛子。旦夕憂思,不能置懷。予欲詳陳事理因果,以錄遺朝迫,不能住宿,故略言之。今嘉平望日,徹權師至,又言居士怨尤之狀,及無知俗人謂作善獲殃,修行無益等,種種邪說。予聞之悽然。恐上智者因茲惰行,下愚者敢於作惡,故不揣固陋,直詞以告。如來說經,報通三世。凡人生子,略有四因。報通三世者,第一現報。謂現在作善作惡,現生獲福獲殃。如士子習舉業,現身得功名。此凡眼能見者。第二生報。謂今生作善作惡,來生享福受罪。如祖父重斯文,子孫方發達。此則凡眼所不能見,天眼猶能見之。(今生來生﹑皆約本人說、然隔世之事、難以喻顯、權約祖父子孫、欲人易了、不可以詞害義、至禱、)第三後報。謂今生作善作惡,至第三生,或四五六七生,或十百千萬生,或一十百千萬劫,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,方受善惡之報。如商周之王業,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。若三四生等,天眼猶能見之。若百千萬劫,天眼則不能見,聲聞道眼,猶能見之。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,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。尚非聲聞道眼之境,況天眼肉眼哉。知此三報之義,則作善降祥,不善降殃,聖言原自無爽。富貴貧賤壽夭窮通,天命未曾有偏。境緣之來,若鏡現像。智者但修鏡外之容,愚人徒憎鏡內之影。逆來順受,方為樂天。不怨不尤,始可立命。子有四因者。一者報恩,二者報怨,三者償債,四者討債。報恩者,謂父母於子,宿世有恩,為報恩故,來為其子。則服勞奉養,生事死葬。必使生則親歡,祭則鬼享。乃至致君澤民,名垂青史,令天下後世,敬其人而并敬其親。若曾魯公、陳忠肅、王龜齡、史大成,(曾陳王三公、皆宋名臣、史公清初狀元、四公皆信佛、唯忠肅悟入甚深、以前世皆為高僧、故雖處富貴、猶能不昧本因耳)今世之孝子賢孫,皆此類也。報怨者,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,為報怨故,來為其子。小則忤逆親心,大則禍延親身。生無甘旨之養,死貽九泉之辱。又其甚者,身居權要,謀為不軌,滅門戮族,掘墳夷墓,使天下後世,唾罵其人并及其親。若王莽,曹操,董卓,秦檜等是也。償債者,子宿世負親資財,為償債故,來為其子。若所負者多,則可以終親之身。若所負者少,故不免半途而去。如學甫成名而喪命,商纔得利而殞身。討債者,謂親宿世負子資財,為討債故,來為其子。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娶妻,及種種教誨,欲望成立,而大限既到,忽爾喪亡。大債則不止如此,必致廢業蕩產,家敗人亡而後已。諦觀令子,恐是討債而來。幸所負者少,故弱冠而去。當懺悔宿業,努力勤修。天必畀汝好子,光大門戶。況孔子聖人,中年喪子。顏淵大賢,壯歲夭亡。原憲赤貧,子路殉難。夷齊餓死於首陽,伯玉窮困於衛國。將謂聖賢因修德而遭天譴耶,抑亦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耶。但責己德之不誠,勿問天報之禍福。能如是者,五福自然臨門,六極決定避舍。謂予不信,有如皦日。須知人生世間具足八苦。縱生天上,難免五衰。唯西方極樂世界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。將非天以汝倡導淨土,以此無福無壽之子,為汝作頂門一針。使汝知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眾苦充滿,甚可畏懼。人命無常,速如電光。大限到來,各不相顧。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於此猶不惺悟,力修淨業,則與木石無情,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。有血性漢子,豈肯生作走肉行尸,死與草木同腐。高推聖境,自處凡愚。遇大警策而不憤發,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。是天負人耶,抑人負天耶。祈垂慧察。

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
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

(不慧)為儒未能,學佛不就。久離故鄉,欲反未能。每一省察,慚惶無地。忽接華翰,若遇故人。但書中讚譽過分,令人如臨鈇鉞耳。祈以後再有筆談,勿用此套。令兄枝芬,於七月十四日晤面。因詢居士修持家道,言其為善益力,道念日增。但以家門不幸,令郎早夭,二孫尚幼,頗懷憂思。予聞之不禁慨然長嘆。須知逆來順受,始名樂天。修身植德,方曰盡性。世有愚人,不知夙生善惡,惟觀眼前吉凶。見作善而得禍,便謂善不當為。作惡而得福,便謂惡不足戒。不知善惡之報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。譬如三尺之冰,豈一朝之寒所能結。百川之泮,亦豈一日之煖所能消。切不可怨天而尤人,猶豫而退悔。學俞淨意之修身,袁了凡之立命。將見二孫必成佳士,麟兒屢見誕生矣。至於華嚴重建,誠屬莫大功德。然居處深山,募化維艱。只可隨緣,不宜勉強。有殿可以供佛,有寮可以安身,行道居處有所庇覆,足矣。何必多造殿宇,廣列長廊。不為利益自他,惟取快悅俗目乎。謝友才志雖高,可惜從未一遇通人。所言自悔時過難學者,特舉業耳。不知學聖學賢之時,無過無不過。其學亦無難無易。何以言之。孔子七十,尚欲假年學易,為免大過計耳。豈為熟其詞義以雄筆札,得高爵者哉。十五志學,七十尚學。彼年臨四十,豈時過不能為學耶。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聖罔念而作狂,狂克念而成聖。有何難易之可論於其間哉。予謂謝友,為學莫善此際。有父母可以盡孝,有兄弟可以盡弟,有兒女可以教訓,有詩書可以取法,正合夫子居家為政之道。此時不學,真是時過難學矣。縱令文章蓋世,官居一品,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,非適時力學之儒士也。因聞佛語,遂持長齋,可知宿因深厚。廢棄前功,意欲出家,可知道眼昏朦。如來說法,恆順眾生。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。外盡人倫,內消情慮,使復本有真心,是名為佛弟子,豈在兩根頭髮上論也。況貴鄉僻居深山,知法者少。高明者以語言不通之故,皆不至其地。仗此好心,竭力學道。孝弟修而閭里感化。齋戒立而殺盜潛消。研究淨土經論,則知出苦之要道。受持安士全書,則知淑世之良謨。以淨土法門諭親,以淨土法門教子,及諸親識。正以生死事大,深宜痛恤我後。不必另擇一所,即家庭便是道場。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,盡作法眷。自行化他,口勸身率,使其同歸淨域,盡出苦輪。可謂戴髮高僧,居家佛子矣。宜以鄙意告之。倘聞此不加誹毀,又欲進步,路頭不決。身事暇適,不妨親至普陀來訪一番。否則但觀淨土十要,及淨土聖賢錄,自知取法,不勞更問他人矣。令兄忠厚有餘,似與此道有緣。宜勸受持安士全書,庶不虛此一晤。彌陀疏鈔,安士全書各一部,隨書帶來,以結淨緣。

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與衛錦洲居士書(因鄰火延燒、物屋一空、其妻驚駭病故、遂心神迷悶、如醉如狂....)


與衛錦洲居士書(因鄰火延燒、物屋一空、其妻驚駭病故、遂心神迷悶、如醉如狂....)

法華經云,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天之所以成就人者,有苦有樂,有逆有順,有禍有福,本無一定。唯在當人具通方眼,善體天心,則無苦非樂,無逆非順,無禍非福矣。是以君子樂天知命,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,隨遇而安,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。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。(素者現在也、行者優游自得之意、富則周濟貧窮、貴則致君澤民、盡其富貴之分、是之謂素富貴行乎富貴也、)素貧賤行乎貧賤,(若家無餘財、身未出仕、則守乎貧賤之節、不敢妄為、)素夷狄行乎夷狄,(若盡忠被讒、貶之遠方、如雲貴兩廣黑龍江等、則心平氣和、不怨君上、不恨讒人、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樣、)素患難行乎患難。 (或者不但遠貶、且加之以刑、輕則楚打監牢、重則斬首分尸、或至滅門、仍然不怨君上、不恨奸黨、若自己應該如此一樣、人與之患難、尚然如是、何況天)(降之患難、豈有怨恨者乎、如是之人、則人愛之、天護之、或在此生、或在後世、或在子孫、決定有無窮之福報、以酬其德矣、)居士雖有好善之資,未明儒佛至理。以故一遇逆境,便發狂亂耳。今諭之曰,世間最博厚高明者,莫過天地日月。而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。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滄海變桑田,桑田成滄海。古今最道高德備者,莫過孔子。而且絕糧於陳,被圍於匡。周遊列國,卒無所遇。只有一子,年才五十,即便死亡。幸有一孫,得綿世系。降此而下,顏淵短命,冉伯牛亦短命。子夏喪明,左邱明亦喪明。屈原沈江,(屈原盡忠被讒、後以)(懷王被秦所留、不勝憂憤、而力無能為、五月五日、沉於汨羅江中、)子路作醢。(醢音海、肉醬也、子路仕衛、衛蒯瞶與其子輒爭國、子路死於其難、遂被敵兵斬作肉醬、)天地日月,猶不能令其常然不變。大聖大賢,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。唯其樂天知命,故所遇無不安樂也。而且千百世後,自天子以至庶人,無不景仰。以當時現境論之,似乎非福。以道傳後世論之,則福孰有過於此者。人生世間,千思萬算,種種作為。究到極處,不過為養身口,遺子孫而已。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,何必綾羅綢緞。口則菜羹儘可過飯,何必魚肉海味。子孫則或讀書,或耕田,或為商賈,自可養身,何必富有百萬。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,莫過秦始皇。吞并六國,焚書坑儒,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,無非欲愚弱其民,不能起事。誰知陳涉一起,群雄并作。一統之後,不上十二三年,便致身死國滅,子孫盡遭屠戮。直同斬草除根,靡有孑遺。是欲令子孫安樂者,反使其速得死亡也。漢獻帝時,曹操為丞相,專其威權。凡所作為,無非弱君勢,重己權,欲令自身一死,子便為帝。及至已死,曹丕便篡。而且屍猶未殮,丕即移其嬪妾,納於己宮。死後永墮惡道,歷千四百餘年,至清乾隆間,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,上有曹操二字。鄰有一人見之,生大恐怖,隨即出家,法名佛安。一心念佛,遂得往生西方,事載淨土聖賢錄。夫曹操費盡心機,為子孫謀。雖作皇帝,止得四十五年,國便滅亡。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,何曾有一日安樂也。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,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,皆不久長。就中唯東晉最久,僅一百三年。其他或二三年,或八九年,一二十年,四五十年,即便滅亡。此乃正統。其餘竊據偽國,其數更多,其年更促。推其初心,無非欲遺子孫以富貴尊榮。究其實效,反令子孫遭劫受戮,滅門絕戶也。且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尚不能令子孫世受其福。況區區凡夫,從無量劫來,所作惡業,厚逾大地,深逾大海。可保家道常興,有福無殃也耶。須知世間萬法,悉皆虛假,了無真實。如夢如幻,如泡如影,如露如電,如水中月,如空中花,如熱時燄,如乾闥婆城。(梵語乾闥婆、此云尋香、乃天帝樂神、其城乃幻現非實、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、)唯自己一念心性,亙古亙今,不變不壞。雖不變壞,而常隨緣。隨悟淨緣,則為聲聞,為緣覺,為菩薩,為佛。由功德有淺深,故果位有高下。隨迷染緣,則生天上,生人間,墮修羅,墮畜生,墮餓鬼,墮地獄。由罪福有輕重,故苦樂有短長。若不知佛法之人,則無可如何。汝既崇信佛法,何不由此逆境,看破世相。捨迷染緣,隨悟淨緣。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。從玆永出六道之輪迴,高證四聖之果位。豈不是因此小禍,常享大福耶。而乃昧昧不了,如醉如狂。倘若焦思過度,或致喪身失命,則長劫難出輪迴矣。而且弱妾孤子,何以自立。本欲自利利他,反成自害害他。(他謂妾與子也、)何愚癡一至於此也。經云,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菩薩恐遭惡果,預先斷除惡因。由是罪障消滅,功德圓滿,直至成佛而後已。眾生常作惡因,欲免惡果。譬如當日避影,徒勞奔馳。每見無知愚人,稍作微善,即望大福。一遇逆境,便謂作善獲殃,無有因果。從茲退悔初心,反謗佛法。豈知報通三世,轉變由心之奧旨乎。報通三世者,現生作善作惡,現生獲福獲殃,謂之現報。今生作善作惡,來生獲福獲殃,謂之生報。今生作善作惡,第三生,或第四生,或十百千萬生,或至無量無邊劫後,方受福受殃者,謂之後報。後報則遲早不定。凡所作業,決無不報者。轉變由心者,譬如有人所作惡業,當永墮地獄,長劫受苦。其人後來生大慚愧,發大菩提心,改惡修善,誦經念佛,自行化他,求生西力。由是之故,現生或被人輕賤,或稍得病苦,或略受貧窮,與彼一切不如意事。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,即便消滅。尚復能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。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,為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即轉變由心之義也。世人稍遇災殃,不是怨天,便是尤人,絕無有作償債想,生悔罪心者。須知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種稂莠則不能得嘉穀。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。作惡獲福者,宿世之栽培深也。若不作惡,則福更大矣。譬如富家子弟,吃喝嫖賭,揮金如土,而不即凍餒者,以其金多也。倘日日如是,縱有百萬之富,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,掃地而盡矣。作善遇殃者,宿世之罪業深也。若不作善,則殃更大矣。譬如犯重罪人,未及行刑,復立小功。以功小故,未能全赦,改重為輕。倘能日日立功,以功多且大故,罪盡赦免,又復封侯拜相,世襲爵位,與國同休。大丈夫生於世間,當具超格知見。豈可使身外之物,累壞自身。譬如金珠滿屋,強盜來搶,只宜捨之速逃,豈可守財待死。良以金珠雖貴,若比身命,猶然輕賤。既不能兩全,只可捨金珠而全身命耳。且汝財物已燒,空憂何益。惟宜隨緣度日,竭力念佛,求生西方。則盡未來際,永離眾苦,但受諸樂。如是則由此火災,成無上道。當感恩報德之不暇,何怨恨迷悶之若是耶。祈以予言詳審忖度,當即釋然解脫,如撥雲霧以見天日。從茲即災殃翻為善導,轉熱惱直下清涼矣。倘猶執迷不悟,勢必發願發狂。則本心已喪,邪魔附體。縱令千佛出世,亦不能奈汝何矣。

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心願居士書(代友人作)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心願居士書(代友人作)

心者.一身之主.萬法之宗。順之則速成菩提.逆之則永沈生死。
一切眾生.迷背本心.隨逐妄境.起貪瞋癡.造殺盜淫。輪迴於六道之中.汨沒於三界之內.久經長劫.莫能出離。
汝既發心歸依三寶.為佛弟子。需發菩薩四宏誓願.自利利他。四宏誓願者.即眾生無邊
誓願度.煩惱無盡誓願斷.法門無量誓願學.佛道無上誓願成也。
須知此四宏誓願.乃三世一切諸佛誓願之本。汝於日用舉心動念.須令與此相合。若與合者.擴充令其圓滿。若不合者.斷除令其淨盡。
然欲利他.先須自利。若非自己先出生死.何能度彼生死眾生。譬如溺於海者.不能救海中沈溺之人。
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。唯淨土一法.下手易而成功高.用力少而得效速。若欲即生了辦,捨此末由。
所謂淨土者.即生信發願.念阿彌陀佛.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。果能信願真切.一心念佛。至臨命終時.決定蒙佛接引.往生彼國。既得往生.則俯謝凡質.高預聖流。見佛聞法.證無生忍。神通智慧.不可思議。然後乘本願輪.迴入娑婆.種種方便.度脫眾生。如觀世音菩薩.應以何身得度者.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普令一切眾生.同出生死.同成佛道。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。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.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。
心願之義.如是如是。若能顧名思義.身體力行。可謂超格丈夫.火裏蓮華.如來真子.大士嫡孫矣。勉之勉之。

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聖嚴師父單場演講系列 -生活禪修體驗

聖嚴師父單場演講系列 生活禪修體驗

禪修的觀念和方法,對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煩惱,究竟有何幫助?禪修的目的,是讓我們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嗎?

本講座單元,聖嚴法師以四個主題來介紹禪修,解答一般人對禪修的疑惑:
(一)首先介紹「何謂禪修」?
(一)建議良好的「禪的觀念」,能夠達成自我肯定、自我消融。
(二)具備正確的「禪的態度」,就能擁有輕鬆愉快自在的生活。
(三)安全、健康、正確的「禪修的方法」,才能夠真正安頓身心、創新機運。

現場不只有實際體驗的引導,聖嚴法師也將許多禪門典籍中的智慧,化為琅琅上口的實用錦囊,讓大家時時能夠落實這些簡單易懂的觀念與方法,時時安於當下。

本講座講於:
◎ 時間:1997年9月21日
◎ 地點: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








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陳錫周居士書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陳錫周居士書

如來出世.說法度生.原欲一切眾生.直下了生脫死.親證無上覺道而已。但以眾生根機不等.不能究竟暢佛本懷。只得隨順機宜.循循善誘。大根則稱性直談.為說佛乘.令其即生圓證佛果。如華嚴經之善財.法華經之龍女等。次則為說菩薩乘.緣覺乘.聲聞乘.令其漸次修習.漸次證果。又其次則為說五戒十善.令其不墮惡道.受人天身.漸種善根。隨其所種善根大小.將來於三乘法中.隨宿善力.發諸現行。或依菩薩乘.修六度萬行.而得親證法身。或依緣覺聲聞乘.悟十二因緣及四諦法.而得斷惑證真。此諸法門.雖則大小不同.頓漸各異。然一一皆須自己修習力深.斷惑證真.方可超出輪迴.了生脫死。若三界內見思二惑.絲毫未盡。則生死根本.未能斬斷.縱令定慧力深.依舊無由解脫。如三果聖人.尚生五不還天.經許多劫.方證四果。若證四果.則生死根本.斷盡無餘。然只是小果聲聞.尚須回己所證小果.趣向如來大道。於十方世界.乘願受生.廣行六度萬行。上求佛道.下化眾生。隨己功行深淺.或漸或頓.以次證入十住.十行.十回向.十地.等覺諸位。至等覺已.再破一品無明.證一分三德.便入妙覺位而成佛矣。
如來一代時教.所說法門.雖則無量無邊.其證入地位.畢竟不能超越於此。雖禪宗直指人心.見性成佛.最為圓頓直捷。然見性成佛.乃約本有法身.不涉凡聖因果修證而論。若依修證地位而言.亦與教家了無異趣。
而末世之中.人根陋劣.知識鮮少.悟者尚難其人.何況實證。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.故於一切法門之外.特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。但能信願真切.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.臨命終時.地獄相現。有善知識教以念佛.若能念佛十聲.或止數聲.或止一聲.亦得蒙佛慈力.接引往生。況彼修行世善.不作諸惡者乎。若是精修梵行.禪定力深.則往生品位更高.見佛聞法最速。即大徹大悟.斷惑證真之人.亦須回向往生.以期圓證法身.速成佛果。其餘法門.小法則大根不須修.大法則小根不能修。唯茲淨土一門.三根普被.利鈍全收。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.不能超出其外。下之則五逆十惡.阿鼻種性.亦可預入其中。使如來不開此法.則末世眾生.欲即生了生脫死.便絕無企望矣。
然此法門如是廣大.而其修法又極簡易。由此之故.非宿有淨土善根者.便難諦信無疑。不但凡夫不信.二乘猶多疑之。不但二乘不信.權位菩薩.猶或疑之。唯大乘深位菩薩.方能徹底了當.諦信無疑。能於此法深生信心.雖是具縛凡夫.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。喻如太子墮地.貴壓群臣。雖其才德未立.而仗王力故.感如此報。修淨土人.亦復如是。由以信願持佛名號.即能以凡夫心.投佛覺海。故得潛通佛智.暗合道妙也。
欲說淨土修法.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.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.則不是疑法.便是疑自。若有絲毫疑心.則因疑成障。莫道不修.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。由是言之.信之一法.可不急急講求.以期深造其極乎哉。
所言信者.須信娑婆實實是苦.極樂實實是樂。娑婆之苦.無量無邊。總而言之.不出八苦。所謂生.老.病.死.愛別離.怨憎會.求不得.五陰熾盛。此八種苦.貴極一時.賤至乞丐.各皆有之。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.諦思自知.不須詳說.說則太費筆墨。第八五陰熾盛苦.乃現在起心動念.及動作云為.乃未來得苦之因。因果牽連.相續不斷。從劫至劫.莫能解脫。
五陰者.即色受想行識也。色.即所感業報之身。受想行識.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。由此幻妄身心等法.於六塵境.起惑造業.如火熾然.不能止息.故名熾盛也。又陰者.蓋覆義.音義與蔭同。由此五法.蓋覆真性.不能顯現。如濃雲蔽日.雖杲日光輝.了無所損。而由雲蔽故.不蒙其照。凡夫未斷惑業.被此五法障蔽.性天慧日.不能顯現.亦復如是。
此第八苦.乃一切諸苦之本。修道之人.禪定力深.於六塵境界.了無執著.不起憎愛。從此加功用行.進證無生。則惑業淨盡.斬斷生死根本矣。然此工夫.大不容易。末世之中.得者實難。故須專修淨業.求生極樂。仗佛慈力.往生西方。
既得往生.則蓮花化生.無有生苦。純童男相.壽等虛空.身無災變。老病死等.名尚不聞.況有其實。追隨聖眾.親侍彌陀。水鳥樹林.皆演法音。隨己根性.由聞而證。親尚了不可得.何況有怨。思衣得衣.思食得食。樓閣堂舍.皆是七寶所成.不假人力.唯是化作。則翻娑婆之七苦.以成七樂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.有大威力。不離當處.便能於一念中.普於十方諸佛世界.作諸佛事.上求下化。心則有大智慧.有大辯才.於一法中.徧知諸法實相.隨機說法.無有錯謬。雖說世諦語言.皆契實相妙理。無五陰熾盛之苦.享身心寂滅之樂。故經云.無有眾苦.但受諸樂.故名極樂也。
娑婆之苦.苦不可言.極樂之樂.樂莫能喻。深信佛言.了無疑惑.方名真信。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.妄生猜度.謂淨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.皆屬寓言。譬喻心法.非有實境。若有此種邪知謬見.便失往生淨土實益。其害甚大.不可不知。
既知娑婆是苦.極樂是樂。應發切實誓願.願離娑婆苦.願得極樂樂。其願之切.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.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。己力不能自出.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。娑婆世界.一切眾生.於逆順境.起貪瞋癡.造殺盜淫.穢汙本有妙覺明心.乃無底之廁坑。既造惡業.必受惡報。久經長劫.輪迴六道.乃不赦之牢獄。阿彌陀佛於往劫中.發四十八願.度脫眾生。有一願云:「若有眾生聞我名號.求生我國.乃至十念.若不生者.不取正覺。」阿彌陀佛誓願度生。若眾生不求接引.佛亦無可奈何。倘志心稱名.誓求出離娑婆者.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。阿彌陀佛有大勢力.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.直下出離其中.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.令其入佛境界.同佛受用也。
欲生西方.最初須有真信切願.若無真信切願.縱有修行.不能與佛感應道交.只得人天福報.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。若信願具足.則萬不漏一。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.指信願具足者言也。
既有真信切願.當修念佛正行。以信願為先導.念佛為正行。信願行三.乃念佛法門宗要。有行無信願.不能往生。有信願無行.亦不能往生。信願行三.具足無缺.決定往生。得生與否.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.全由持名之深淺。
言念佛正行者.各隨自己身分而立.不可定執一法。如其身無事累.固當從朝至暮.從暮至朝.行住坐臥.語默動靜.穿衣吃飯.大小便利.一切時.一切處.令此一句洪名聖號.不離心口。若盥漱清淨.衣冠整齊.及地方清潔.則或聲或默.皆無不可。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.及至穢圬不潔之處.只可默念.不宜出聲。默念功德一樣.出聲便不恭敬。勿謂此等時處.念不得佛。須知此等時處.出不得聲耳。又睡若出聲.非唯不恭.且致傷氣.不可不知。
雖則長時念佛.無有間斷。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.先念阿彌陀經一遍.往生咒三遍畢.即念讚佛偈.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。念偈畢.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。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.或一千聲.或五百聲.當圍繞念。若不便繞.或跪或坐或立皆可。念至將畢.歸位跪念觀音.勢至.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。然後念淨土文.發願回向往生。念淨土文者.令依文義而發心也。若心不依文而發.則成徒設虛文.不得實益矣。淨土文畢.念三歸依.禮拜而退。此為朝時功課.暮亦如之。若欲多多禮拜者.或在念佛歸位之時.則禮若干拜佛外.九稱菩薩.即作九禮。禮畢即發願回向。或在功課念畢禮拜。隨己之便.皆無不可。但須懇切至誠.不可潦草粗率。蒲團不可過高.高則便不恭敬。
若或事務多端.略無閒暇。當於晨朝盥漱畢.有佛則禮佛三拜.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。盡一口氣為一念.念至十口氣.即念小淨土文。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。念畢禮佛三拜而退。若無佛即向西問訊.照上念法而念。此名十念法門。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.無暇修持者所立也。
何以令儘一口氣念。以眾生心散.又無暇專念。如此念時.借氣攝心.心自不散。然須隨氣長短.不可強使多念.強則傷氣。又止可十念.不可二十三十.多亦傷氣。以散心念佛.難得往生。此法能令心歸一處.一心念佛.決定往生。念數雖少.功德頗深。
極閑極忙.既各有法。則半閑半忙者.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。
又念佛之人.必須事事常存忠恕.心心隄防過愆。知過必改.見義必為.方與佛合。如是之人.決定往生。若不如是.則與佛相反.決難感通。
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.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.悉皆以此回向西方。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.其餘功德.另去回向世間福報.則念不歸一.便難往生。須知真能念佛.不求世間福報.而自得世間福報。(如長壽無病、家門清泰、子孫發達、諸緣如意、萬事吉祥等。)若求世間福報.不肯回向往生.則所得世間福報。反為下劣。而心不專一.往生便難決定矣。
此念佛法門.一代時教大乘經典.盡皆讚揚。小乘經中.絕不提起。有不通教理者.斥為小乘。乃無知邪說.不可聽從。又乩壇所說.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。若說世間道理.則是者尚多。若說佛法.則非己所知.妄造謠言。如金剛直解後.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.乃滅人慧命.瞎人正眼.極惡無比之魔話。以此施人.罪過無量矣。

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

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


蕅益大師彌陀要解

問。今發願但可云當生。何名今生。
答。此亦二義。一約一期名今。現生發願持名。臨終定生淨土(有此義方使一生要期非謬)。二約剎那名今。一念相應一念生(有此義方能深入一行三昧)。念念相應念念生。妙因妙果。不離一心。如秤兩頭。低昂時等。何俟娑婆報盡。方育珍池。只今信願持名。蓮萼光榮(此卽理之事非徒論理)。金臺影現。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極圓極頓。難議難思。唯有大智方能諦信。


(圓瑛大師講義)
 此破疑。一問二答。初答易知。二答約一剎那。一念相應。即因果相應。能念念心為因。所生為果。如有人發信願心。執持名號。西方七寶池中。即時產一蓮萼。標名於上。若精進勇猛。蓮萼日見增長光榮。若懈怠退悔。日漸焦枯。一念如是。念念皆然。是謂妙因妙果。因果同時。不可思議。皆不出一心。喻如一秤。兩頭低昂。低昂不離一秤。喻榮枯因果。不離一心。同在一時也。
 何俟娑婆報盡。方育珍池。此即今願今生。尚不待一期報盡。何況當來。故曰只今。不俟移時。正信願持名。則蓮萼光榮。金臺影現。影不離形。果不離因。此皆即理即事。事不礙理。非徒論理也。故知此等行人。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
 引證。昔可久大師。常誦法華。人呼久法華。元祐八年坐化。越三日復還。語人云。吾遊淨土。見勝境。與經符合無異。此間修淨業者。蓮萼皆已標名。標金臺者。有成都廣教院勳公。有明州孫十二郎。及可久。標銀臺者。明州徐道姑。言訖復化。後孫十二郎臨終。天樂鳴空。徐道姑亡。異香滿室。
 又越國夫人王氏。領導妾婢。專修淨土。後有一婢無疾而逝。其夕。夫人夢婢致謝。幸蒙教誨。得生淨土矣。夫人曰。西方其可至乎。婢曰可。遂導夫人。頃見一大池。中有蓮華。大小閒錯。榮悴不等。夫人問其故。婢曰。世間修西方者。纔發一念。此中便生一華。勤惰不同。榮悴亦異。中有一人。朝服而坐。寶冠瓔珞。莊嚴其身。夫人問曰。何人耶。婢曰。楊傑也。又一人朝服而坐。又問何人。婢答馬圩也。兩人俱淨業。事具本傳。夫人問曰。我當生何處。婢復導之行。可數里。見一華臺。金碧輝煌。光明洞然。曰。此夫人生處。乃金臺上品上生也。既覺。悲喜交至。其年遇生日。晨起秉爐焚香。望觀音閣而立。諸眷方趣前為壽。視之則已立化矣。

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

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卷一)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


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卷一)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

接手書。知居士近來修持親切,自訟寡過,希聖希賢。非徒博一修行之虛名而已。欣喜無量。
夫欲學佛祖了生死,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。(慚愧懺悔止惡修善、即自訟寡過、克己復禮、若能自訟、自然寡過、寡過即克己之實行、既能克己、自然復禮矣、)
持齋警策,意甚真切。但須腳踏實地,儘力做去。否則便成妄語中妄語。
知之匪艱,行之維艱。世間多少聰明人,皆以唯說不行,了此一生。徒入寶山,空手而歸。可痛惜哉,可痛惜哉。
若夫妄念滿腔,憧憧往來,朋從爾思。由未真提正念故也。倘正念真切,則朋從於專注一境之正念矣。所謂調御得法,即寇賊皆為赤子。調御失道,雖手足亦作怨家。
在凡夫地,誰無煩惱。須於平時預先隄防,自然遇境逢緣,不至卒發。縱發亦能頓起覺照,令其消滅。
起煩惱境,不一而足。舉其甚者,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。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。
與人方便,究竟總歸自己前程,則無窮急患難求救,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。
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,常存若姊若妹之心。縱是娼妓,亦作是想,生憐憫心,生度脫心,則無見美色而動慾之煩惱。
夫婦相敬如賓,視妻妾為相濟繼祖之恩人,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。則無徇欲滅身,及妻不能育,子不成立之煩惱。
子女從小教訓,則忤逆親心,敗壞門風之煩惱。
至於橫逆一端,須生憐憫心。憫彼無知,不與計校。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,今因此故,遂還一宿債,生歡喜心。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。
然上來所說,乃俯順初機。若久修大士,能了我空。則無盡煩惱,悉化為大光明藏。譬如刀以磨利,金以煉純。蓮因淤泥滋培,方得清淨光潔。境無自性,損益在人。三業四儀,(四儀即行住坐臥)顏淵之四勿。五戒十善,必效曾氏之三省。暗室雖無人見,而天地鬼神咸知。念始萌乎隱微,罪福判若天淵。若能如是修省,將見舉動皆善,惡無從生矣。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,切勿謂釋氏瑣屑,不若儒者之簡捷也。
若論念佛法門,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。三法具足,決定往生。若無真信切願,縱有真行亦不能生。況悠悠泛泛者哉。蕅益所謂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乃三世不易之常談,三根普被之妙道也。宜通身靠倒,庶親證實益耳。
信願行三,十要中皆悉詳示。而第一要,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,第三明宗,發揮三法,最為精詳。其後節節段段,皆有指示,宜細參閱。此不備書。
至於念佛,心難歸一。當攝心切念,自能歸一。攝心之法,莫先於至誠懇切。心不至誠,欲攝莫由。既至誠已,猶未純一,當攝耳諦聽。無論出聲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。(默念雖不動口、然意地之中、亦仍有口念之相、)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如或猶湧妄波,即用十念記數,則全心力量。施於一聲佛號。雖欲起妄,力不暇及。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,在昔宏淨土者,尚未談及。以人根尚利,不須如此,便能歸一故耳。(印光)以心難制伏,方識此法之妙。蓋屢試屢驗,非率爾臆說。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,令萬修萬人去耳。
所謂十念記數者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三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若十句直記為難,或分為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若又費力,當從一至三,從四至六,從七至十,作三氣念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。須知此之十念,與晨朝十念,攝妄則同,用功大異。晨朝十念,儘一口氣為一念。不論佛數多少。此以一句佛為一念。彼唯晨朝十念則可,若二十三十,則傷氣成病。此則念一句佛,心知一句。念十句佛,心知十句。從一至十,從一至十,縱日念數萬,皆如是記。不但去妄,最能養神。隨快隨慢,了無滯礙。從朝至暮,無不相宜。較彼掐珠記數者,利益天殊。彼則身勞而神動,此則身逸而心安。
但作事時,或難記數,則懇切直念。作事既了,仍復攝心記數。則憧憧往來者,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。大勢至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利根則不須論。若吾輩之鈍根,捨此十念記數之法,欲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大難大難。
又須如此攝心念佛之法,乃即淺即深,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。但當仰信佛言,切勿以己見不及,遂生疑惑,致多劫善根,由茲中喪,不能究竟親獲實益,為可哀也。
掐珠念佛,唯宜行住二時。若靜坐養神,由手動故,神不能安,久則受病。
此十念記數,行住坐臥皆無不宜。臥時只宜默念,不可出聲。若出聲,一則不恭,二則傷氣。切記切記。
居士以年將半百,身繫樊籠,素未參尋知識。倘欲即生了脫,但當專主淨土一門。金剛法華,且先置之度外。待淨土大通,一心已得後,再行研究不晚也。若此刻便即從事,恐智力不給,得彼失此。一法未精,二利咸失耳。揀魔辨異錄係禪宗。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,況居士乎。凡禪宗典章,概勿研究。以禪宗意在言外,若按文解義,則錯會佛法,以善因而招惡果。釋氏稽古略,乃記事之書,而以禪宗為主。凡屬此種言句,皆當置之勿究可也。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,須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則滅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則滅十分罪業,增十分福慧。若全無恭敬,雖種遠因,其褻慢之罪,有不堪設想者。凡見一切信心人,皆須以此意告之。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。若當作腐僧迂談,便為自暴自棄,豈特孤負(印光,)實為孤負自己也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