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一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
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一

李綱是一通方作家。以易與華嚴對論,謂其全合,是善知識不拒來學,引人入勝,就彼所知而令擴充。如孟子以齊王不忍一牛之死,推此惻隱之心,可以保民而王天下。非謂徒愛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。是引喻,非敵論。凡讀古人文字,貴得其意,否則糟粕而已。夫華嚴乃如來自證之法。所有諸度諸位,皆是實事,皆可表法。聲聞四果,雖處法會,猶如聾啞。人天凡品,豈能知見。縱有天龍八部,皆已親證法身,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,特現八部身耳,非實業之凡夫也。易乃立虛象以兆吉凶,順天理而導人情。是治世之常法,非出世之大道。乃倫常之儀準,非佛道之標的。然通佛法者,法法頭頭,無不是道。橫說豎說,有何軌跡。若未能徹了自心,亦效其說,如庸醫未能診脈,即效剮骨。弱羽尚難棲枝,即欲奮飛。其不自他俱殞軀命者鮮矣。今以喻明。易以父母稱為嚴君。又古人以邑令亦稱為君。豈父母邑令,與聖天子敵體相齊,無有高下也。又如舉一漚曰此海也,舉一塵曰此地也。知漚與塵,是海與地之少分則可。謂漚塵與海地同其深廣,同其博厚,則不可。一隙之日,即照天照地之日。一管之天,即無邊無際之天。但當出戶而瞻日,捨管而窺天。豈可謂隙之外別無有日,管之外別無有天哉。古人為儒者道,語多類此。若即為實說,是抑聖天子與邑令同其尊也。俾海地與漚塵同其深廣博厚也。一隙一管之天日,與無邊無際之天日,同其普遍也。是齊東野人之鄙論,非明心見性之法言也。閣下且宜持戒念佛,以儒家修持為常法,以佛教修持為加行。入理深談,且緩數年。欲學佛祖,先須取法聖賢。倘躬行有玷,倫常乖舛,尚為名教罪人,何能為佛弟子。佛教雖出世法,然遇君言仁,遇臣言忠,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由淺而入深,下學而上達。熟讀安士全書,可以知其梗概矣。凡人改過遷善,並修淨業,惟貴真誠,最忌虛假。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,內存不忠不恕之心。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,如此方可希聖希賢,學佛學祖。為名教之功臣,作如來之真子。固不在窮達緇素上論也。(不慧)之所望於閣下者,望閣下亦以望一切親知。則不負一至普陀朝禮大士,與(不慧)一得覿面,而即聞佛乘也。

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
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

數載未唔,時常憶念。今秋令兄枝芬赴鄉試,持書來山,方悉居士近來操持。又言家門不幸,喪其愛子。旦夕憂思,不能置懷。予欲詳陳事理因果,以錄遺朝迫,不能住宿,故略言之。今嘉平望日,徹權師至,又言居士怨尤之狀,及無知俗人謂作善獲殃,修行無益等,種種邪說。予聞之悽然。恐上智者因茲惰行,下愚者敢於作惡,故不揣固陋,直詞以告。如來說經,報通三世。凡人生子,略有四因。報通三世者,第一現報。謂現在作善作惡,現生獲福獲殃。如士子習舉業,現身得功名。此凡眼能見者。第二生報。謂今生作善作惡,來生享福受罪。如祖父重斯文,子孫方發達。此則凡眼所不能見,天眼猶能見之。(今生來生﹑皆約本人說、然隔世之事、難以喻顯、權約祖父子孫、欲人易了、不可以詞害義、至禱、)第三後報。謂今生作善作惡,至第三生,或四五六七生,或十百千萬生,或一十百千萬劫,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,方受善惡之報。如商周之王業,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。若三四生等,天眼猶能見之。若百千萬劫,天眼則不能見,聲聞道眼,猶能見之。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,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。尚非聲聞道眼之境,況天眼肉眼哉。知此三報之義,則作善降祥,不善降殃,聖言原自無爽。富貴貧賤壽夭窮通,天命未曾有偏。境緣之來,若鏡現像。智者但修鏡外之容,愚人徒憎鏡內之影。逆來順受,方為樂天。不怨不尤,始可立命。子有四因者。一者報恩,二者報怨,三者償債,四者討債。報恩者,謂父母於子,宿世有恩,為報恩故,來為其子。則服勞奉養,生事死葬。必使生則親歡,祭則鬼享。乃至致君澤民,名垂青史,令天下後世,敬其人而并敬其親。若曾魯公、陳忠肅、王龜齡、史大成,(曾陳王三公、皆宋名臣、史公清初狀元、四公皆信佛、唯忠肅悟入甚深、以前世皆為高僧、故雖處富貴、猶能不昧本因耳)今世之孝子賢孫,皆此類也。報怨者,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,為報怨故,來為其子。小則忤逆親心,大則禍延親身。生無甘旨之養,死貽九泉之辱。又其甚者,身居權要,謀為不軌,滅門戮族,掘墳夷墓,使天下後世,唾罵其人并及其親。若王莽,曹操,董卓,秦檜等是也。償債者,子宿世負親資財,為償債故,來為其子。若所負者多,則可以終親之身。若所負者少,故不免半途而去。如學甫成名而喪命,商纔得利而殞身。討債者,謂親宿世負子資財,為討債故,來為其子。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娶妻,及種種教誨,欲望成立,而大限既到,忽爾喪亡。大債則不止如此,必致廢業蕩產,家敗人亡而後已。諦觀令子,恐是討債而來。幸所負者少,故弱冠而去。當懺悔宿業,努力勤修。天必畀汝好子,光大門戶。況孔子聖人,中年喪子。顏淵大賢,壯歲夭亡。原憲赤貧,子路殉難。夷齊餓死於首陽,伯玉窮困於衛國。將謂聖賢因修德而遭天譴耶,抑亦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耶。但責己德之不誠,勿問天報之禍福。能如是者,五福自然臨門,六極決定避舍。謂予不信,有如皦日。須知人生世間具足八苦。縱生天上,難免五衰。唯西方極樂世界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。將非天以汝倡導淨土,以此無福無壽之子,為汝作頂門一針。使汝知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眾苦充滿,甚可畏懼。人命無常,速如電光。大限到來,各不相顧。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於此猶不惺悟,力修淨業,則與木石無情,同一生長於天地之間矣。有血性漢子,豈肯生作走肉行尸,死與草木同腐。高推聖境,自處凡愚。遇大警策而不憤發,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行。是天負人耶,抑人負天耶。祈垂慧察。

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
 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

(不慧)為儒未能,學佛不就。久離故鄉,欲反未能。每一省察,慚惶無地。忽接華翰,若遇故人。但書中讚譽過分,令人如臨鈇鉞耳。祈以後再有筆談,勿用此套。令兄枝芬,於七月十四日晤面。因詢居士修持家道,言其為善益力,道念日增。但以家門不幸,令郎早夭,二孫尚幼,頗懷憂思。予聞之不禁慨然長嘆。須知逆來順受,始名樂天。修身植德,方曰盡性。世有愚人,不知夙生善惡,惟觀眼前吉凶。見作善而得禍,便謂善不當為。作惡而得福,便謂惡不足戒。不知善惡之報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。譬如三尺之冰,豈一朝之寒所能結。百川之泮,亦豈一日之煖所能消。切不可怨天而尤人,猶豫而退悔。學俞淨意之修身,袁了凡之立命。將見二孫必成佳士,麟兒屢見誕生矣。至於華嚴重建,誠屬莫大功德。然居處深山,募化維艱。只可隨緣,不宜勉強。有殿可以供佛,有寮可以安身,行道居處有所庇覆,足矣。何必多造殿宇,廣列長廊。不為利益自他,惟取快悅俗目乎。謝友才志雖高,可惜從未一遇通人。所言自悔時過難學者,特舉業耳。不知學聖學賢之時,無過無不過。其學亦無難無易。何以言之。孔子七十,尚欲假年學易,為免大過計耳。豈為熟其詞義以雄筆札,得高爵者哉。十五志學,七十尚學。彼年臨四十,豈時過不能為學耶。堯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聖罔念而作狂,狂克念而成聖。有何難易之可論於其間哉。予謂謝友,為學莫善此際。有父母可以盡孝,有兄弟可以盡弟,有兒女可以教訓,有詩書可以取法,正合夫子居家為政之道。此時不學,真是時過難學矣。縱令文章蓋世,官居一品,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,非適時力學之儒士也。因聞佛語,遂持長齋,可知宿因深厚。廢棄前功,意欲出家,可知道眼昏朦。如來說法,恆順眾生。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。外盡人倫,內消情慮,使復本有真心,是名為佛弟子,豈在兩根頭髮上論也。況貴鄉僻居深山,知法者少。高明者以語言不通之故,皆不至其地。仗此好心,竭力學道。孝弟修而閭里感化。齋戒立而殺盜潛消。研究淨土經論,則知出苦之要道。受持安士全書,則知淑世之良謨。以淨土法門諭親,以淨土法門教子,及諸親識。正以生死事大,深宜痛恤我後。不必另擇一所,即家庭便是道場。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,盡作法眷。自行化他,口勸身率,使其同歸淨域,盡出苦輪。可謂戴髮高僧,居家佛子矣。宜以鄙意告之。倘聞此不加誹毀,又欲進步,路頭不決。身事暇適,不妨親至普陀來訪一番。否則但觀淨土十要,及淨土聖賢錄,自知取法,不勞更問他人矣。令兄忠厚有餘,似與此道有緣。宜勸受持安士全書,庶不虛此一晤。彌陀疏鈔,安士全書各一部,隨書帶來,以結淨緣。

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與衛錦洲居士書(因鄰火延燒、物屋一空、其妻驚駭病故、遂心神迷悶、如醉如狂....)


與衛錦洲居士書(因鄰火延燒、物屋一空、其妻驚駭病故、遂心神迷悶、如醉如狂....)

法華經云,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。天之所以成就人者,有苦有樂,有逆有順,有禍有福,本無一定。唯在當人具通方眼,善體天心,則無苦非樂,無逆非順,無禍非福矣。是以君子樂天知命,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,隨遇而安,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。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。(素者現在也、行者優游自得之意、富則周濟貧窮、貴則致君澤民、盡其富貴之分、是之謂素富貴行乎富貴也、)素貧賤行乎貧賤,(若家無餘財、身未出仕、則守乎貧賤之節、不敢妄為、)素夷狄行乎夷狄,(若盡忠被讒、貶之遠方、如雲貴兩廣黑龍江等、則心平氣和、不怨君上、不恨讒人、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樣、)素患難行乎患難。 (或者不但遠貶、且加之以刑、輕則楚打監牢、重則斬首分尸、或至滅門、仍然不怨君上、不恨奸黨、若自己應該如此一樣、人與之患難、尚然如是、何況天)(降之患難、豈有怨恨者乎、如是之人、則人愛之、天護之、或在此生、或在後世、或在子孫、決定有無窮之福報、以酬其德矣、)居士雖有好善之資,未明儒佛至理。以故一遇逆境,便發狂亂耳。今諭之曰,世間最博厚高明者,莫過天地日月。而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。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滄海變桑田,桑田成滄海。古今最道高德備者,莫過孔子。而且絕糧於陳,被圍於匡。周遊列國,卒無所遇。只有一子,年才五十,即便死亡。幸有一孫,得綿世系。降此而下,顏淵短命,冉伯牛亦短命。子夏喪明,左邱明亦喪明。屈原沈江,(屈原盡忠被讒、後以)(懷王被秦所留、不勝憂憤、而力無能為、五月五日、沉於汨羅江中、)子路作醢。(醢音海、肉醬也、子路仕衛、衛蒯瞶與其子輒爭國、子路死於其難、遂被敵兵斬作肉醬、)天地日月,猶不能令其常然不變。大聖大賢,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。唯其樂天知命,故所遇無不安樂也。而且千百世後,自天子以至庶人,無不景仰。以當時現境論之,似乎非福。以道傳後世論之,則福孰有過於此者。人生世間,千思萬算,種種作為。究到極處,不過為養身口,遺子孫而已。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,何必綾羅綢緞。口則菜羹儘可過飯,何必魚肉海味。子孫則或讀書,或耕田,或為商賈,自可養身,何必富有百萬。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,莫過秦始皇。吞并六國,焚書坑儒,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,無非欲愚弱其民,不能起事。誰知陳涉一起,群雄并作。一統之後,不上十二三年,便致身死國滅,子孫盡遭屠戮。直同斬草除根,靡有孑遺。是欲令子孫安樂者,反使其速得死亡也。漢獻帝時,曹操為丞相,專其威權。凡所作為,無非弱君勢,重己權,欲令自身一死,子便為帝。及至已死,曹丕便篡。而且屍猶未殮,丕即移其嬪妾,納於己宮。死後永墮惡道,歷千四百餘年,至清乾隆間,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,上有曹操二字。鄰有一人見之,生大恐怖,隨即出家,法名佛安。一心念佛,遂得往生西方,事載淨土聖賢錄。夫曹操費盡心機,為子孫謀。雖作皇帝,止得四十五年,國便滅亡。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,何曾有一日安樂也。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,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,皆不久長。就中唯東晉最久,僅一百三年。其他或二三年,或八九年,一二十年,四五十年,即便滅亡。此乃正統。其餘竊據偽國,其數更多,其年更促。推其初心,無非欲遺子孫以富貴尊榮。究其實效,反令子孫遭劫受戮,滅門絕戶也。且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尚不能令子孫世受其福。況區區凡夫,從無量劫來,所作惡業,厚逾大地,深逾大海。可保家道常興,有福無殃也耶。須知世間萬法,悉皆虛假,了無真實。如夢如幻,如泡如影,如露如電,如水中月,如空中花,如熱時燄,如乾闥婆城。(梵語乾闥婆、此云尋香、乃天帝樂神、其城乃幻現非實、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、)唯自己一念心性,亙古亙今,不變不壞。雖不變壞,而常隨緣。隨悟淨緣,則為聲聞,為緣覺,為菩薩,為佛。由功德有淺深,故果位有高下。隨迷染緣,則生天上,生人間,墮修羅,墮畜生,墮餓鬼,墮地獄。由罪福有輕重,故苦樂有短長。若不知佛法之人,則無可如何。汝既崇信佛法,何不由此逆境,看破世相。捨迷染緣,隨悟淨緣。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。從玆永出六道之輪迴,高證四聖之果位。豈不是因此小禍,常享大福耶。而乃昧昧不了,如醉如狂。倘若焦思過度,或致喪身失命,則長劫難出輪迴矣。而且弱妾孤子,何以自立。本欲自利利他,反成自害害他。(他謂妾與子也、)何愚癡一至於此也。經云,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菩薩恐遭惡果,預先斷除惡因。由是罪障消滅,功德圓滿,直至成佛而後已。眾生常作惡因,欲免惡果。譬如當日避影,徒勞奔馳。每見無知愚人,稍作微善,即望大福。一遇逆境,便謂作善獲殃,無有因果。從茲退悔初心,反謗佛法。豈知報通三世,轉變由心之奧旨乎。報通三世者,現生作善作惡,現生獲福獲殃,謂之現報。今生作善作惡,來生獲福獲殃,謂之生報。今生作善作惡,第三生,或第四生,或十百千萬生,或至無量無邊劫後,方受福受殃者,謂之後報。後報則遲早不定。凡所作業,決無不報者。轉變由心者,譬如有人所作惡業,當永墮地獄,長劫受苦。其人後來生大慚愧,發大菩提心,改惡修善,誦經念佛,自行化他,求生西力。由是之故,現生或被人輕賤,或稍得病苦,或略受貧窮,與彼一切不如意事。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,即便消滅。尚復能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。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,為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即轉變由心之義也。世人稍遇災殃,不是怨天,便是尤人,絕無有作償債想,生悔罪心者。須知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種稂莠則不能得嘉穀。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。作惡獲福者,宿世之栽培深也。若不作惡,則福更大矣。譬如富家子弟,吃喝嫖賭,揮金如土,而不即凍餒者,以其金多也。倘日日如是,縱有百萬之富,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,掃地而盡矣。作善遇殃者,宿世之罪業深也。若不作善,則殃更大矣。譬如犯重罪人,未及行刑,復立小功。以功小故,未能全赦,改重為輕。倘能日日立功,以功多且大故,罪盡赦免,又復封侯拜相,世襲爵位,與國同休。大丈夫生於世間,當具超格知見。豈可使身外之物,累壞自身。譬如金珠滿屋,強盜來搶,只宜捨之速逃,豈可守財待死。良以金珠雖貴,若比身命,猶然輕賤。既不能兩全,只可捨金珠而全身命耳。且汝財物已燒,空憂何益。惟宜隨緣度日,竭力念佛,求生西方。則盡未來際,永離眾苦,但受諸樂。如是則由此火災,成無上道。當感恩報德之不暇,何怨恨迷悶之若是耶。祈以予言詳審忖度,當即釋然解脫,如撥雲霧以見天日。從茲即災殃翻為善導,轉熱惱直下清涼矣。倘猶執迷不悟,勢必發願發狂。則本心已喪,邪魔附體。縱令千佛出世,亦不能奈汝何矣。

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心願居士書(代友人作)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心願居士書(代友人作)

心者.一身之主.萬法之宗。順之則速成菩提.逆之則永沈生死。
一切眾生.迷背本心.隨逐妄境.起貪瞋癡.造殺盜淫。輪迴於六道之中.汨沒於三界之內.久經長劫.莫能出離。
汝既發心歸依三寶.為佛弟子。需發菩薩四宏誓願.自利利他。四宏誓願者.即眾生無邊
誓願度.煩惱無盡誓願斷.法門無量誓願學.佛道無上誓願成也。
須知此四宏誓願.乃三世一切諸佛誓願之本。汝於日用舉心動念.須令與此相合。若與合者.擴充令其圓滿。若不合者.斷除令其淨盡。
然欲利他.先須自利。若非自己先出生死.何能度彼生死眾生。譬如溺於海者.不能救海中沈溺之人。
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。唯淨土一法.下手易而成功高.用力少而得效速。若欲即生了辦,捨此末由。
所謂淨土者.即生信發願.念阿彌陀佛.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。果能信願真切.一心念佛。至臨命終時.決定蒙佛接引.往生彼國。既得往生.則俯謝凡質.高預聖流。見佛聞法.證無生忍。神通智慧.不可思議。然後乘本願輪.迴入娑婆.種種方便.度脫眾生。如觀世音菩薩.應以何身得度者.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普令一切眾生.同出生死.同成佛道。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。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.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。
心願之義.如是如是。若能顧名思義.身體力行。可謂超格丈夫.火裏蓮華.如來真子.大士嫡孫矣。勉之勉之。

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聖嚴師父單場演講系列 -生活禪修體驗

聖嚴師父單場演講系列 生活禪修體驗

禪修的觀念和方法,對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煩惱,究竟有何幫助?禪修的目的,是讓我們有異於常人的能力嗎?

本講座單元,聖嚴法師以四個主題來介紹禪修,解答一般人對禪修的疑惑:
(一)首先介紹「何謂禪修」?
(一)建議良好的「禪的觀念」,能夠達成自我肯定、自我消融。
(二)具備正確的「禪的態度」,就能擁有輕鬆愉快自在的生活。
(三)安全、健康、正確的「禪修的方法」,才能夠真正安頓身心、創新機運。

現場不只有實際體驗的引導,聖嚴法師也將許多禪門典籍中的智慧,化為琅琅上口的實用錦囊,讓大家時時能夠落實這些簡單易懂的觀念與方法,時時安於當下。

本講座講於:
◎ 時間:1997年9月21日
◎ 地點: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








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陳錫周居士書


印光大師文鈔(上冊) 與陳錫周居士書

如來出世.說法度生.原欲一切眾生.直下了生脫死.親證無上覺道而已。但以眾生根機不等.不能究竟暢佛本懷。只得隨順機宜.循循善誘。大根則稱性直談.為說佛乘.令其即生圓證佛果。如華嚴經之善財.法華經之龍女等。次則為說菩薩乘.緣覺乘.聲聞乘.令其漸次修習.漸次證果。又其次則為說五戒十善.令其不墮惡道.受人天身.漸種善根。隨其所種善根大小.將來於三乘法中.隨宿善力.發諸現行。或依菩薩乘.修六度萬行.而得親證法身。或依緣覺聲聞乘.悟十二因緣及四諦法.而得斷惑證真。此諸法門.雖則大小不同.頓漸各異。然一一皆須自己修習力深.斷惑證真.方可超出輪迴.了生脫死。若三界內見思二惑.絲毫未盡。則生死根本.未能斬斷.縱令定慧力深.依舊無由解脫。如三果聖人.尚生五不還天.經許多劫.方證四果。若證四果.則生死根本.斷盡無餘。然只是小果聲聞.尚須回己所證小果.趣向如來大道。於十方世界.乘願受生.廣行六度萬行。上求佛道.下化眾生。隨己功行深淺.或漸或頓.以次證入十住.十行.十回向.十地.等覺諸位。至等覺已.再破一品無明.證一分三德.便入妙覺位而成佛矣。
如來一代時教.所說法門.雖則無量無邊.其證入地位.畢竟不能超越於此。雖禪宗直指人心.見性成佛.最為圓頓直捷。然見性成佛.乃約本有法身.不涉凡聖因果修證而論。若依修證地位而言.亦與教家了無異趣。
而末世之中.人根陋劣.知識鮮少.悟者尚難其人.何況實證。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.故於一切法門之外.特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。但能信願真切.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.臨命終時.地獄相現。有善知識教以念佛.若能念佛十聲.或止數聲.或止一聲.亦得蒙佛慈力.接引往生。況彼修行世善.不作諸惡者乎。若是精修梵行.禪定力深.則往生品位更高.見佛聞法最速。即大徹大悟.斷惑證真之人.亦須回向往生.以期圓證法身.速成佛果。其餘法門.小法則大根不須修.大法則小根不能修。唯茲淨土一門.三根普被.利鈍全收。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.不能超出其外。下之則五逆十惡.阿鼻種性.亦可預入其中。使如來不開此法.則末世眾生.欲即生了生脫死.便絕無企望矣。
然此法門如是廣大.而其修法又極簡易。由此之故.非宿有淨土善根者.便難諦信無疑。不但凡夫不信.二乘猶多疑之。不但二乘不信.權位菩薩.猶或疑之。唯大乘深位菩薩.方能徹底了當.諦信無疑。能於此法深生信心.雖是具縛凡夫.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。喻如太子墮地.貴壓群臣。雖其才德未立.而仗王力故.感如此報。修淨土人.亦復如是。由以信願持佛名號.即能以凡夫心.投佛覺海。故得潛通佛智.暗合道妙也。
欲說淨土修法.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.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.則不是疑法.便是疑自。若有絲毫疑心.則因疑成障。莫道不修.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。由是言之.信之一法.可不急急講求.以期深造其極乎哉。
所言信者.須信娑婆實實是苦.極樂實實是樂。娑婆之苦.無量無邊。總而言之.不出八苦。所謂生.老.病.死.愛別離.怨憎會.求不得.五陰熾盛。此八種苦.貴極一時.賤至乞丐.各皆有之。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.諦思自知.不須詳說.說則太費筆墨。第八五陰熾盛苦.乃現在起心動念.及動作云為.乃未來得苦之因。因果牽連.相續不斷。從劫至劫.莫能解脫。
五陰者.即色受想行識也。色.即所感業報之身。受想行識.即觸境所起幻妄之心。由此幻妄身心等法.於六塵境.起惑造業.如火熾然.不能止息.故名熾盛也。又陰者.蓋覆義.音義與蔭同。由此五法.蓋覆真性.不能顯現。如濃雲蔽日.雖杲日光輝.了無所損。而由雲蔽故.不蒙其照。凡夫未斷惑業.被此五法障蔽.性天慧日.不能顯現.亦復如是。
此第八苦.乃一切諸苦之本。修道之人.禪定力深.於六塵境界.了無執著.不起憎愛。從此加功用行.進證無生。則惑業淨盡.斬斷生死根本矣。然此工夫.大不容易。末世之中.得者實難。故須專修淨業.求生極樂。仗佛慈力.往生西方。
既得往生.則蓮花化生.無有生苦。純童男相.壽等虛空.身無災變。老病死等.名尚不聞.況有其實。追隨聖眾.親侍彌陀。水鳥樹林.皆演法音。隨己根性.由聞而證。親尚了不可得.何況有怨。思衣得衣.思食得食。樓閣堂舍.皆是七寶所成.不假人力.唯是化作。則翻娑婆之七苦.以成七樂。至於身則有大神通.有大威力。不離當處.便能於一念中.普於十方諸佛世界.作諸佛事.上求下化。心則有大智慧.有大辯才.於一法中.徧知諸法實相.隨機說法.無有錯謬。雖說世諦語言.皆契實相妙理。無五陰熾盛之苦.享身心寂滅之樂。故經云.無有眾苦.但受諸樂.故名極樂也。
娑婆之苦.苦不可言.極樂之樂.樂莫能喻。深信佛言.了無疑惑.方名真信。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.妄生猜度.謂淨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.皆屬寓言。譬喻心法.非有實境。若有此種邪知謬見.便失往生淨土實益。其害甚大.不可不知。
既知娑婆是苦.極樂是樂。應發切實誓願.願離娑婆苦.願得極樂樂。其願之切.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.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。己力不能自出.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。娑婆世界.一切眾生.於逆順境.起貪瞋癡.造殺盜淫.穢汙本有妙覺明心.乃無底之廁坑。既造惡業.必受惡報。久經長劫.輪迴六道.乃不赦之牢獄。阿彌陀佛於往劫中.發四十八願.度脫眾生。有一願云:「若有眾生聞我名號.求生我國.乃至十念.若不生者.不取正覺。」阿彌陀佛誓願度生。若眾生不求接引.佛亦無可奈何。倘志心稱名.誓求出離娑婆者.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。阿彌陀佛有大勢力.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.直下出離其中.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.令其入佛境界.同佛受用也。
欲生西方.最初須有真信切願.若無真信切願.縱有修行.不能與佛感應道交.只得人天福報.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。若信願具足.則萬不漏一。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.指信願具足者言也。
既有真信切願.當修念佛正行。以信願為先導.念佛為正行。信願行三.乃念佛法門宗要。有行無信願.不能往生。有信願無行.亦不能往生。信願行三.具足無缺.決定往生。得生與否.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.全由持名之深淺。
言念佛正行者.各隨自己身分而立.不可定執一法。如其身無事累.固當從朝至暮.從暮至朝.行住坐臥.語默動靜.穿衣吃飯.大小便利.一切時.一切處.令此一句洪名聖號.不離心口。若盥漱清淨.衣冠整齊.及地方清潔.則或聲或默.皆無不可。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.及至穢圬不潔之處.只可默念.不宜出聲。默念功德一樣.出聲便不恭敬。勿謂此等時處.念不得佛。須知此等時處.出不得聲耳。又睡若出聲.非唯不恭.且致傷氣.不可不知。
雖則長時念佛.無有間斷。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.先念阿彌陀經一遍.往生咒三遍畢.即念讚佛偈.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。念偈畢.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。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.或一千聲.或五百聲.當圍繞念。若不便繞.或跪或坐或立皆可。念至將畢.歸位跪念觀音.勢至.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。然後念淨土文.發願回向往生。念淨土文者.令依文義而發心也。若心不依文而發.則成徒設虛文.不得實益矣。淨土文畢.念三歸依.禮拜而退。此為朝時功課.暮亦如之。若欲多多禮拜者.或在念佛歸位之時.則禮若干拜佛外.九稱菩薩.即作九禮。禮畢即發願回向。或在功課念畢禮拜。隨己之便.皆無不可。但須懇切至誠.不可潦草粗率。蒲團不可過高.高則便不恭敬。
若或事務多端.略無閒暇。當於晨朝盥漱畢.有佛則禮佛三拜.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。盡一口氣為一念.念至十口氣.即念小淨土文。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。念畢禮佛三拜而退。若無佛即向西問訊.照上念法而念。此名十念法門。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.無暇修持者所立也。
何以令儘一口氣念。以眾生心散.又無暇專念。如此念時.借氣攝心.心自不散。然須隨氣長短.不可強使多念.強則傷氣。又止可十念.不可二十三十.多亦傷氣。以散心念佛.難得往生。此法能令心歸一處.一心念佛.決定往生。念數雖少.功德頗深。
極閑極忙.既各有法。則半閑半忙者.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。
又念佛之人.必須事事常存忠恕.心心隄防過愆。知過必改.見義必為.方與佛合。如是之人.決定往生。若不如是.則與佛相反.決難感通。
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.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.悉皆以此回向西方。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.其餘功德.另去回向世間福報.則念不歸一.便難往生。須知真能念佛.不求世間福報.而自得世間福報。(如長壽無病、家門清泰、子孫發達、諸緣如意、萬事吉祥等。)若求世間福報.不肯回向往生.則所得世間福報。反為下劣。而心不專一.往生便難決定矣。
此念佛法門.一代時教大乘經典.盡皆讚揚。小乘經中.絕不提起。有不通教理者.斥為小乘。乃無知邪說.不可聽從。又乩壇所說.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。若說世間道理.則是者尚多。若說佛法.則非己所知.妄造謠言。如金剛直解後.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.乃滅人慧命.瞎人正眼.極惡無比之魔話。以此施人.罪過無量矣。

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

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


蕅益大師彌陀要解

問。今發願但可云當生。何名今生。
答。此亦二義。一約一期名今。現生發願持名。臨終定生淨土(有此義方使一生要期非謬)。二約剎那名今。一念相應一念生(有此義方能深入一行三昧)。念念相應念念生。妙因妙果。不離一心。如秤兩頭。低昂時等。何俟娑婆報盡。方育珍池。只今信願持名。蓮萼光榮(此卽理之事非徒論理)。金臺影現。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極圓極頓。難議難思。唯有大智方能諦信。


(圓瑛大師講義)
 此破疑。一問二答。初答易知。二答約一剎那。一念相應。即因果相應。能念念心為因。所生為果。如有人發信願心。執持名號。西方七寶池中。即時產一蓮萼。標名於上。若精進勇猛。蓮萼日見增長光榮。若懈怠退悔。日漸焦枯。一念如是。念念皆然。是謂妙因妙果。因果同時。不可思議。皆不出一心。喻如一秤。兩頭低昂。低昂不離一秤。喻榮枯因果。不離一心。同在一時也。
 何俟娑婆報盡。方育珍池。此即今願今生。尚不待一期報盡。何況當來。故曰只今。不俟移時。正信願持名。則蓮萼光榮。金臺影現。影不離形。果不離因。此皆即理即事。事不礙理。非徒論理也。故知此等行人。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
 引證。昔可久大師。常誦法華。人呼久法華。元祐八年坐化。越三日復還。語人云。吾遊淨土。見勝境。與經符合無異。此間修淨業者。蓮萼皆已標名。標金臺者。有成都廣教院勳公。有明州孫十二郎。及可久。標銀臺者。明州徐道姑。言訖復化。後孫十二郎臨終。天樂鳴空。徐道姑亡。異香滿室。
 又越國夫人王氏。領導妾婢。專修淨土。後有一婢無疾而逝。其夕。夫人夢婢致謝。幸蒙教誨。得生淨土矣。夫人曰。西方其可至乎。婢曰可。遂導夫人。頃見一大池。中有蓮華。大小閒錯。榮悴不等。夫人問其故。婢曰。世間修西方者。纔發一念。此中便生一華。勤惰不同。榮悴亦異。中有一人。朝服而坐。寶冠瓔珞。莊嚴其身。夫人問曰。何人耶。婢曰。楊傑也。又一人朝服而坐。又問何人。婢答馬圩也。兩人俱淨業。事具本傳。夫人問曰。我當生何處。婢復導之行。可數里。見一華臺。金碧輝煌。光明洞然。曰。此夫人生處。乃金臺上品上生也。既覺。悲喜交至。其年遇生日。晨起秉爐焚香。望觀音閣而立。諸眷方趣前為壽。視之則已立化矣。

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

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卷一)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


印光大師文鈔(增廣正編卷一)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

接手書。知居士近來修持親切,自訟寡過,希聖希賢。非徒博一修行之虛名而已。欣喜無量。
夫欲學佛祖了生死,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。(慚愧懺悔止惡修善、即自訟寡過、克己復禮、若能自訟、自然寡過、寡過即克己之實行、既能克己、自然復禮矣、)
持齋警策,意甚真切。但須腳踏實地,儘力做去。否則便成妄語中妄語。
知之匪艱,行之維艱。世間多少聰明人,皆以唯說不行,了此一生。徒入寶山,空手而歸。可痛惜哉,可痛惜哉。
若夫妄念滿腔,憧憧往來,朋從爾思。由未真提正念故也。倘正念真切,則朋從於專注一境之正念矣。所謂調御得法,即寇賊皆為赤子。調御失道,雖手足亦作怨家。
在凡夫地,誰無煩惱。須於平時預先隄防,自然遇境逢緣,不至卒發。縱發亦能頓起覺照,令其消滅。
起煩惱境,不一而足。舉其甚者,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。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。
與人方便,究竟總歸自己前程,則無窮急患難求救,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。
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,常存若姊若妹之心。縱是娼妓,亦作是想,生憐憫心,生度脫心,則無見美色而動慾之煩惱。
夫婦相敬如賓,視妻妾為相濟繼祖之恩人,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。則無徇欲滅身,及妻不能育,子不成立之煩惱。
子女從小教訓,則忤逆親心,敗壞門風之煩惱。
至於橫逆一端,須生憐憫心。憫彼無知,不與計校。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,今因此故,遂還一宿債,生歡喜心。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。
然上來所說,乃俯順初機。若久修大士,能了我空。則無盡煩惱,悉化為大光明藏。譬如刀以磨利,金以煉純。蓮因淤泥滋培,方得清淨光潔。境無自性,損益在人。三業四儀,(四儀即行住坐臥)顏淵之四勿。五戒十善,必效曾氏之三省。暗室雖無人見,而天地鬼神咸知。念始萌乎隱微,罪福判若天淵。若能如是修省,將見舉動皆善,惡無從生矣。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,切勿謂釋氏瑣屑,不若儒者之簡捷也。
若論念佛法門,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。三法具足,決定往生。若無真信切願,縱有真行亦不能生。況悠悠泛泛者哉。蕅益所謂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乃三世不易之常談,三根普被之妙道也。宜通身靠倒,庶親證實益耳。
信願行三,十要中皆悉詳示。而第一要,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,第三明宗,發揮三法,最為精詳。其後節節段段,皆有指示,宜細參閱。此不備書。
至於念佛,心難歸一。當攝心切念,自能歸一。攝心之法,莫先於至誠懇切。心不至誠,欲攝莫由。既至誠已,猶未純一,當攝耳諦聽。無論出聲默念,皆須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。(默念雖不動口、然意地之中、亦仍有口念之相、)心口念得清清楚楚,耳根聽得清清楚楚,如是攝心,妄念自息矣。如或猶湧妄波,即用十念記數,則全心力量。施於一聲佛號。雖欲起妄,力不暇及。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,在昔宏淨土者,尚未談及。以人根尚利,不須如此,便能歸一故耳。(印光)以心難制伏,方識此法之妙。蓋屢試屢驗,非率爾臆說。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,令萬修萬人去耳。
所謂十念記數者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三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若十句直記為難,或分為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若又費力,當從一至三,從四至六,從七至十,作三氣念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。須知此之十念,與晨朝十念,攝妄則同,用功大異。晨朝十念,儘一口氣為一念。不論佛數多少。此以一句佛為一念。彼唯晨朝十念則可,若二十三十,則傷氣成病。此則念一句佛,心知一句。念十句佛,心知十句。從一至十,從一至十,縱日念數萬,皆如是記。不但去妄,最能養神。隨快隨慢,了無滯礙。從朝至暮,無不相宜。較彼掐珠記數者,利益天殊。彼則身勞而神動,此則身逸而心安。
但作事時,或難記數,則懇切直念。作事既了,仍復攝心記數。則憧憧往來者,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。大勢至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利根則不須論。若吾輩之鈍根,捨此十念記數之法,欲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大難大難。
又須如此攝心念佛之法,乃即淺即深,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。但當仰信佛言,切勿以己見不及,遂生疑惑,致多劫善根,由茲中喪,不能究竟親獲實益,為可哀也。
掐珠念佛,唯宜行住二時。若靜坐養神,由手動故,神不能安,久則受病。
此十念記數,行住坐臥皆無不宜。臥時只宜默念,不可出聲。若出聲,一則不恭,二則傷氣。切記切記。
居士以年將半百,身繫樊籠,素未參尋知識。倘欲即生了脫,但當專主淨土一門。金剛法華,且先置之度外。待淨土大通,一心已得後,再行研究不晚也。若此刻便即從事,恐智力不給,得彼失此。一法未精,二利咸失耳。揀魔辨異錄係禪宗。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,況居士乎。凡禪宗典章,概勿研究。以禪宗意在言外,若按文解義,則錯會佛法,以善因而招惡果。釋氏稽古略,乃記事之書,而以禪宗為主。凡屬此種言句,皆當置之勿究可也。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,須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則滅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則滅十分罪業,增十分福慧。若全無恭敬,雖種遠因,其褻慢之罪,有不堪設想者。凡見一切信心人,皆須以此意告之。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。若當作腐僧迂談,便為自暴自棄,豈特孤負(印光,)實為孤負自己也已。

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 四、變現淨土,五、寄報淨土,六、分身淨土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
四、變現淨土
五、寄報淨土
六、分身淨土

  四變現淨土者。如法華經。三變淨土。移諸人天置於他方。維摩經。世尊以足指按地。卽時三千大千世界。若百千珍寶嚴飾。此是如來暫令顯現。亦是法爾。然智如鶖子。尚且如盲。劣根衆生。無緣獲見。且人天置諸方外。全無接引之緣。神力暫現還無。詎是恒常之土。豈若安養淨邦。塵劫常住。阿彌慈父。十惡不遺者哉。國土勝劣。居然可知。

  五寄報淨土者。如摩醯首羅天。如來於彼成等正覺。此為實報淨土。起信論云。菩薩功德成滿。於色究竟處。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。謂以一念相應慧。無明頓盡。名一切種智。自然有不思議業。能現十方利益衆生。藏和尚云。何故受用報身在此天者。以寄報十王。顯別十地。第十地寄當此天王。卽於彼身。示成菩提。然彼天雖云無漏。未若蓮邦直出三界。何以故。在色究竟故。

  六分身淨土者。如涅槃經。佛答高貴德王云。善男子。西方去此娑婆世界。度三十二恆河沙佛土。有世界名曰無勝。猶如西方極樂世界。我於彼土。出現於世。為化衆生故。於此世界現轉法輪。又央掘經。佛謂央掘曰。我住無生際。而汝不覺知。央掘云。若住無生際。何以生於此土。佛云。東方有佛。汝往問之。央掘往問。彼佛答言。釋迦者卽是我身。大意謂彼淨土是佛實報。此是分身。雖彰一佛之報境。未具攝化之義。佛分上卽有。眾生分上卽無。未為殊勝。

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 三、恆真淨土
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
三、恆真淨土

三恆真淨土者。卽靈山會上所指淨土。引三乘中權教菩薩。令知此土卽穢恆淨。諸衆信而未見。夫穢性本寂。俗相恆空。本寂故。菩薩居穢常寂。恒空故。菩薩入俗常空。正顯淨義。但以眾生執海難清。識繩易縛。言業本空。則恣情作業。言行無體。卽肆意冥行。犯永嘉之所呵。墮善星之所墜。以至生遭王難。死為魔眷者。往往而是。嗟夫。使盡大地皆菩薩。則斯言誠為利益。天下之菩薩少而凡夫多。則斯言之利天下也少。而害天下多矣。
(誰敢以恆真淨土之言為利少害多。非大悟者。不能有此膽識。)

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 二、唯心淨土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
二、唯心淨土


  二唯心淨土者。直下自證。當體無心。卽是淨土。如維摩經云。寶積當知。直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。不諂衆生來生其國。深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。大乘心是菩薩淨土。菩薩成佛時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。經文繁多。不能廣引。大約謂欲得淨土。當淨其心。隨其心淨。則佛土淨。夫心是卽土之心。土是卽心之土。心淨土淨。法爾如故。此語豈非西方註脚。多有執心之士。卑此法門以為單接鈍根者。由於心外見土故也。夫念卽是心。念佛豈非心淨。心本含土。蓮邦豈在心外。故知約相非乖唯心。稱心實礙普度矣。

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 一毗盧遮那淨土

淨土十要 西方合論 第一剎土門
一、毗盧遮那淨土


  第一剎土門
  夫一真法界。身土交參。十佛剎海。淨穢無別。祇因衆生行業有殊。諸佛化現亦異。或權或實。或偏或圓。或暫或常。或漸或頓。一月千江。波波具涵淨月。萬燈一室。光光各顯全燈。理卽一諦。相有千差。若非廣引靈文。衆生何所取則。爰約諸教。略敘十門 。
  一毗盧遮那淨土。   二唯心淨土。
  三恆真淨土。     四變現淨土。
  五寄報淨土。     六分身淨土。
  七依他淨土。     八諸方淨土。
  九一心四種淨土。   十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議淨土。

  一毗盧遮那淨土者。卽諸佛本報國土。十蓮華藏世界海。一一蓮華藏最下世界。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剎。清淨莊嚴。一一廣大剎。復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小剎圍繞。倍倍增廣。一一華藏世界。皆滿虛空。互相徹入。淨穢總含。重重無盡。如法而論。一草一木。一毛一塵。各各皆具此無盡法界。佛及衆生。無二無別。或曰。此是衆生實報莊嚴。不同權教推淨土於他方。是為實教。或曰。衆生雖具此實報。爭奈真如無性。不能自證。漫漫長夜。無見日期。波波劫海。無到岸期。雖云地獄起妙覺之心。佛果現泥犁之界。其如眼前鐵牀銅柱何哉。譬之餓鬼渴死於海邊。貧人數錢於金窟。祇見其虛。何名為實。若非假之方便。由權入實。眾生豈有證毗盧之日也。答曰。若約諸佛化儀則可。實相土中。無此戲論。夫毗盧遮那。此云徧一切處。徧一切處。即無量壽表義。豈有勝劣。祇因如來為一分取相凡夫故。說有阿彌陀在於西方。亦如大雲經中阿彌陀佛告一菩薩言。有釋迦在於娑婆世界也。 夫當釋迦為主。則釋迦徧一切。而阿彌陀為所徧之一處。當阿彌為主。則阿彌徧一切。而釋迦牟尼為所徧之一處。如一人之身。當自自時。不妨為一切人之他。當他他時。不妨為一切人之自。以是義故。自他不成。自他不成。即自亦徧一切處。他亦徧一切處。豈定有他方可執。是故西方毗盧。非自他故。何以故。毗盧無不徧故。若言權。言方便。即有不徧。有不徧者。毗盧之義不成。(可見西方卽毗盧淨土。毗盧是實。則西方決非權矣。)

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西方合論 分述十門

西方合論  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
   明雙徑沙門如奇標旨
   清蕅益沙門智旭評點

  夫滯相迷心。有為過出。著空破有。莽蕩禍生。達摩為救執相之者。說罪福之皆虛。永明為破狂慧之徒。言萬善之總是。滅火者水。水過即有沈溺之災。生物者日。日盛翻為枯焦之本。如來教法。亦復如是。五葉以來。單傳斯盛。迨於今日。狂濫遂極。謬引唯心。同無為之外道。執言皆是。趨五欲之魔城。不思。阿難未得盡通。頭陀擯斥。摩達微牽結使。尊者呵譏。蟬翅薄習。寶所斯遙。丘山叢垢。淨樂何從。至若楞伽傳自達磨。悟修並重。清規創始百丈。乘戒兼行。未聞一乘綱宗。呵叱淨戒。五燈嫡子。貪戀世緣。昔有道士夜行。為鬼所著。宛轉塚間。有田父見之。扶掖入舍。湯沃乃醒。道士臨別。謂田父曰。羈客無以贈主人。有辟鬼符二張。願以為謝。聞者笑之。今之學者。貪瞋邪見。熾然如火。而欲為人解縛。何其惑也。余十年學道。墮此狂病。後因觸機。薄有省發。遂簡塵勞。歸心淨土。禮誦之暇。取龍樹天台長者永明等論。細心披讀。忽爾疑豁。旣深信淨土。復悟諸大菩薩差別之行。如貧兒得伏藏中金。喜不自釋。會愚庵和尚。與平倩居士。謀余裦集西方諸論。余乃述古德要語。附以己見。勒成一書。命曰西方合論。始於己亥十月二十三日。成於十二月二十二日。旣寡檢閱。多所脫漏。唯欲方便初心。尚期就正有道。略稽往哲。分敘十門。
  
第一剎土門  第二緣起門
  第三部類門  第四教相門
  第五理諦門  第六稱性門
  第七往生門  第八見網門
  第九修持門  第十釋異門

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

報終留言書

報終留言書
(來源:網路)



報終留言書

  大鑒:

本人因學佛後體悟,人命無常,生命在呼吸間,為早做準備,防患無常到來,眷屬意見相岐,產生紛爭。今將心願囑咐清楚,則吾心能安,了無牽掛,一心念佛,求生佛國。當知人在命終時刻,就像生龜脫殼、活牛剝皮的痛苦。倘若你們真為我好,請慈善切實完成我以下的心願。〈詳細請參閱《地藏經》或「佛教徒臨終處理」等書,簡示如下:〉

一、當我病危神識昏迷,氣息將斷未斷時,請勿再打強心劑或採其他緊急救護,以免動我心神,增加痛苦,應一心為我念佛。 


二、若我命終,請勿急於搬動身體、更衣、哭泣,只要虔誠為我念「阿彌陀佛」,求佛接引往生西方。 


三、我將臨終前,請緊急與〈       單位,電話:     〉聯繫,可透過〈姓名:      關係:     電話:     〉協助聯繫請求助念,一切遵從該團體指示,不可違反。
 按:單位應為淨宗學會;蓮友、助念團體或道場。 


四、我自斷氣後廿四小時內,應輪班助念佛號,廿四小時後再處理喪葬事宜。


五、助念完畢、事後換洗、入殮、佛事,可請示蓮友〈佛事盡量禮請出家師父〉並且切記不論夏天、冬天絕對不可以冷凍或冷藏,只可用寄棺方式保存遺體。

六、一切喪葬祭品、出殯宴客,全部素食,絕對禁止殺生。

七、所有喪葬事宜皆依佛教儀規,以念佛為主。

八、本人希望〈火、土〉葬,入塔或其他〈      〉。

九、逝後四十九天內,請全家素食、念佛、做功德,回向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 按:做功德建議以印佛經〈像〉、放生、濟貧〈病〉等為主。

十、其他交代事項:

希望今後家人都能信佛、念佛,走向光明大道,百歲年後,同願往生極樂蓮邦。

此願,希遵從立言人:

見證人:



中       華       民      國        年         月        日


後記:心池蓮友於今年二、三月間到「雙溪小築」作三時繫念時,有位在司法院上班的師姐在交通車上對大家說一老太太往生的案例,告訴大家對臨終的處理一定要交代,並提及此報終留言書最好去公證(可以找民間公證) ,謹供諸蓮友參考。阿彌陀佛! 
向前一步,走向極樂蓮邦〈用佛法辦理〉
退後一步,落入地獄火坑〈用流俗造業〉


附錄:印光大師法語

    念佛人有病,當一心〈全心念佛,不求生,不求死,明因果,順其自然〉待死。若世壽未盡,則能速癒,以全身放下念佛,最能消業,業消則病癒矣。若不放下,欲求好,倘不能好〈因緣果報所縛〉則決定無由往生。〈無法往生〉以不願生故。〈凡夫迷惑,貪戀娑婆,被情愛所牽,信願不具足故〉

案:以上為極好之範本,然仍可視自己實際情況預作增減。

本文與圖片皆錄自:報終留言書
感恩無私的分享,歡迎廣為流傳。

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
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西方合論 西方合論原序

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西方合論
西方合論原序 (此序亦靈峯大師評點)

  香光子避囂山剎。修習淨業。有一禪人。濶視高步。過舍而譚。見案上有石頭居士新撰淨土合論。閱未終篇。抗聲言曰。若論此之法門。原用接引中下之根。何者。中下根人智慧輕微。業力深重。以憶佛念佛。獲生淨土。如頑石附舟。可以到岸。誠宜念佛。至於吾輩洞了本源。此心即是佛。更于何處覓佛。此心即是土。更于何處見土。于實際理中。覓生佛去來生死三世之相。無一毛頭可得。纔說成佛。已是剩語。何得更有分淨分穢。捨此生彼之事。若於此處悟得。是自在閒人。卽淫怒癡。皆是阿彌平等道場。如如不動。何乃捨却已佛。拜彼金銅。且謂悟與未悟。皆宜修習。無事生事。吾所不曉。
香光子聞而太息曰。若汝所言。止圖口角圓滑。不知一舉足將墜于火坑也。生死無常。轉盻即至。如何熟記宗門現成相似之語。以為究竟。都云我已成佛。不必念佛。若約理而言。世間一蚤一蝨。皆具有如來清淨覺體。無二無別。乃至諸佛成等正覺。證大涅槃。本體未嘗增得一分。衆生墮三塗。趨生死海。本體未嘗減却一分。如如之體。常自不動。生死涅槃。等是妄見。亦無如來。亦無眾生。於此證入。亦無能證之人。亦無所證之法。泯絕心量。超越情有。大地無寸土。佛之一字向何處安著。至於進修法門。於無修證中修證。於無等級中等級。千差萬別。雖位至等覺。尚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之處。從上祖師所以呵佛斥教。一切皆遮者。止因人心執滯教相。隨語生解。不悟言外之本體。漫執語中之方便。一向說心說性。說空說幻。說頓說漸。說因說果。千經萬論。無不通曉。及問渠本命元辰。便將經論現成語言抵對。除却現成語言。依舊茫然無措。所謂數他家寶。已無分文。其或有真實修行之人。不見佛性。辛苦行持。如盲無導。止獲人天之果。不生如來之家。於是諸祖知其流弊。遂用毒手。剗其語言。塞其解路。拶其情識。令其苦參密究。逆生滅流。生滅情盡。取捨念空。始識得親生父母。歷劫寶藏。却來看經看教。一一如道家中事。然後如說進修。以佛知見。淨治餘習。拜空華之如來。修水月之梵行。登陽焰之階級。度谷響之衆生。不取寂證。是謂佛種。(悟後正好看經。正好修行。可見悟道是初步。看經修行是悟後工夫。不同流俗。以看經修行為淺近。悟道為深遠。成顛倒見。)正如杲日當空。行大王路。不同長夜趨走。攀荊墮棘。豈謂一悟之後。即同極果。如供奉問岑大蟲。果上涅槃。天下善知識證否。岑曰。未證。奉曰。何以未證。岑曰。功未齊於諸聖。奉曰。若爾。何得名為善知識。岑曰。明見佛性。亦得名為善知識也。弘辨禪師曰。頓明自性。與佛同儔。然有無始染習。故假對治。令順性起用。如人喫飯。不一口便飽。溈山曰。初心從緣頓悟自理。猶有無始曠劫習氣。未能頓淨。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。卽修也。不可別有法。教渠修行趣向。(看經修行。皆所以淨除習氣。皆非別法。)若論諸祖師為人之處。壁立萬仞。大火聚中。觸之卽爛。刀槍林裏。動著便創。未曾開口。已隔千里萬里。至機緣之外。平實商量。未嘗盡絕階級。盡遮修行。傳燈錄中。分明詳悉。大慧中峰言教。尤為緊切。血誠勸勉。惟恐空解著人。墮落魔事。何曾言一悟之後。不假修行。頓同兩足之尊。盡滿涅槃之果。後世不識教意。不達祖機。乃取喝佛罵祖。破膽險句。以為行持。昔之人為經論所障。猶是雜食米麥。不能運化。後之人飽記禪宗語句。排因撥果。越分過頭。是日取大黃巴豆以為茶飯也。自誤誤人。弊豈有極。是以纔入此門。便輕十方如來。莫不自云無佛可成。無行可修。見人念佛。則曰自性是佛。見人修淨土。則曰即心是淨。言參禪。則尊之九天之上。言念佛。則蹂之九地之下。全不思參禪念佛。總之為了生死。同是出苦海之橋梁。越界有之寶筏。事同一家。何勝何劣。參門之中。所悟亦有淺深。念佛之眾。所修亦有高下。如何執定參者即是上根。念者便為中下。自達摩西來立此宗門。已云二百年後。明道者多。行道者少。說理者多。通理者少。今傳燈錄中。如麻似粟。同云入悟。其實迴別。至如般若緣深。靈根夙植。迦陵破卵。香象截流。或見根宗於片言。或顯威用於一喝。一聞千悟。得大總持。或有懷出世之心。具丈夫之志。舍彼塵情。究此大事。不怙小解。惟求實知。臥薪嘗膽。飲冰吞檗。如此三十年四十年後。或遇明師。痛與鍼劄。偷心死盡。心華始開。此後又須潛行密修。銷融餘習。法見尚捨。何況非法。若趙州除粥飯是雜用心。湧泉四十年尚有走作。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。兢兢業業。如護頭目。直至煙銷灰滅。自然一念不生。業不能繫。生死之際。隨意自在。詰其所證。恐亦未能超於上品上生之上。何以明之。龍樹菩薩。宗門之鼻祖也。得大智慧。具大辯才。住持佛法。故世尊數百年前。於楞伽會上。遙為授記。然亦不過曰。證初歡喜地。往生安樂國而已。而觀經中上品上生。生於彼間。一剎那頃。亦證初地。今宗門諸大祖師。縱使見離蓋纏。語出窠臼。豈能即過龍樹。龍樹已悟無生無相之義。已具不墮階級之見。而生於安養。與上品上生所證之果正等。則禪門諸人所證。豈能獨過。良以上品上生。解第一義。還同禪門之悟。深信因果。還同禪門之修。止是念佛往生別耳。然吾以為禪門悟修之士。既不能取無餘涅槃。同於如來。又不肯取有餘涅槃。同於二乘。必入普賢行願之海。若不捨一身受一身。濟度眾生。則當從一剎至一剎。供養諸佛。既見諸佛。還同往生。究竟與上品上生。止在鴈行伯仲之間。何以高視祖師。輕言淨侶。其或悟門已入。休歇太早。智不入微。道難勝習。一念不盡。即是生死之根。業風所牽。復入胞胎。如五祖戒復為東坡。青草堂再作魯公。隔陰之後。隨緣流轉。道有消而無長。業有加而無減。縱般若緣深。不落三途。而出房入房。亦太辛苦。還視中下往生之眾。已天地不足喻其否泰矣。況後世宗風日衰。人之根器亦日以劣。發心既多不真。功夫又不純一。偶於佛祖機鋒知識語言。或悟得本來成佛處。當下即是處。意識行不到語言說不及處。一切不可得。卽不可得亦不可得處。將古人語句和會。無不相似。既得此相似之解。卽云馳求已歇。我是無事道人。識得煩惱如幻。則恣情以肆煩惱。識得修行本空。輒任意以壞修行。謂檀本空也。反舍檀而取慳。謂忍本空也。反聽隨而寘忍言戒。則曰本無持犯。何必重持輕犯。言禪。則曰本無定亂。何必舍亂取定。聽情順意。踏有譚空。旣云法尚應捨。何為復取非法。旣云真亦不求。胡為舍之求妄。旣云修觀習定。皆屬有為之迹。何獨貪名求利。偏合無為之道。愛憎毀譽之火。纔觸之而旣高。生老病死之風。微吹之而已動。爭人爭我。說是說非。甚至以火性為氣魄。以我慢為承當。以譎詐為機用。以誑語為方便。以放恣為遊戲。以穢言為解黏。讚歎破律無行之人。侮弄繩趨尺步之士。偏顯理路。故窮玄極妙。莫之踪迹。盡剗行門。故縱意任心。無復規矩。口言往生是小乘法。令人修習。己乃宴然。或至經年不拜一佛。經年不禮一懺。經年不轉一經。反看世間不必有之書。行道人不宜行之事。使後生小子。專逞聰明。惟尋見解。纔有所知。卽為一超直入。更復何事。輕狂傲慢。貢高恣睢。口無擇言。身無擇行。父旣報讎。子遂行劫。寫烏成馬。展轉差謬。不念世間情欲無涯。隄之尚溢。如何日以圓滑之語。大破因果之門。決其防藩。導以必流。自誤誤人。安免淪墜。若不為魔所攝。定當永陷三途。刀山劍樹。報其前因。披毛戴角。酬還宿債。莫云我是悟達之人。業不能繫。夫謂業不能繫。非謂有而不有。正以無而自無。生旣隨境卽動。死安得不隨業受生。眼前一念瞋相。卽是怪蟒之形。眼前一念貪相。即是餓鬼之種。無形之因念甚小。有形之果報甚大。一念之微。識田持之。歷千萬劫。終不遺失。如一比丘。以智慧故。身有光明。以妄語故。口流蛆蟲。一言之微。得此惡果。雖有智慧。終不能消。況今無明煩惱。熾然不斷。欲以相似見解。消其惡業。冀出三途。無有是處。嚮使此等不得少以為足。常如說以修行。終不自言我已悟了卽心是佛。豈可復同中下念佛求生。了達生本無生。不妨熾然求生。卽心是土。蓮邦不屬心外。不釋禮拜。不舍念誦。智力行力。雙轂並進。方當踞上品之蓮臺。坐空中之寶閣。朝飯香積。夕遊滿月。回視胎生之品。彳亍寶地。不聞法語。不見法身。象馬難羣。鷄鳳非類。何況人天小果。甕中蚊虻者哉。而乃空腹高心。著空破有。卒以偏執之妄解。攖非常之果報。不與阿彌作子。卻為閻羅之囚。不與淨衆為朋。卻與阿旁為伍。棄寶林而行劍樹。舍梵音而聽叫號。究其所受。尚不能與世間無知無見之人行少善事。作少功德。生於人天者等。毫髮有差。天地懸隔。可不哀歟。然則宗門中人。上之未必能超於上品上生。而下之已墮三途。故知此道險難。未易行遊。成則為佛。敗則為魔。王虜分於彈指。卿烹別於絲毫。苦樂之分。宜早擇矣。況今代悟門一脈。不絕如綫。禪門之中。寂寥無人。止有二三在家居士。路途端直。可以流通此法。然旣為居士。不同沙門釋子猶有戒律縛身。方寘身大火之中。浸心煩惱之海。雖於營幹世事內。依稀得一入門。而道力甚淺。業力甚深。卽極麤莫如淫殺之業。猶不能折身不行。何況其細。生死之間。安能脫然。徒見豪奢如于頔。奸惡如呂惠卿夏竦。躁進如張天覺。風流豔冶如白樂天蘇子瞻等。皆列於傳燈。便謂一切無礙。不知從上諸人。雖具正見。若謂其從此不受分段。業不能繫。吾未敢許。方當長夜受報。未有了期。故知念佛一門。於居士尤為喫緊。業力雖重。仰借佛力。免於沈淪。如負債人藏於王宮。不得抵償。旣生佛土。生平所悟所解。皆不唐捐。生死催人。出息難保。早尋歸路。免致忙亂。縱使志在參禪。不妨兼以念佛。世間作官作家。猶云不礙。況早晚禮拜念誦乎。且借念佛之警切。可以提醒參禪之心。借參門之洞徹。可以堅固淨土之信。適兩相資。最為穩實。如此不信。真同下愚。石頭居士。少志參禪。根性猛利。十年之內。洞有所入。機鋒迅利。語言圓轉。尋常與人論及此事。下筆千言。不踏祖師語句。直從胸臆流出。活虎生龍。無一死語。遂亦自謂了悟。無所事事。雖世情減少。不入塵勞。然嘲風弄月。登山玩水。流連文酒之場。沈酣騷雅之業。懶慢疏狂。未免縱意。如前之病。未能全脫。所幸生死心切。不長陷溺。痛念見境生心。觸途成滯。浮解實情。未能相勝。悟不修行。必墮魔境。佛魔之分。只在頃刻。始約其偏空之見。涉入普賢之海。又思行門端的。莫如念佛。而權引中下之疑。未之盡破。及後博觀經論。始知此門原攝一乘。悟與未悟。皆宜修習。於是採金口之所宣揚。菩薩之所闡明。諸大善知識之所發揮。附以己意。千波競起。萬派橫流。詰其匯歸。皆同一源。其論以不思議第一義為宗。以悟為導。以十二時中。持佛名號。一心不亂。念念相續為行持。以六度萬行為助因。以深信因果為入門。此論甫成。而同參發心持戒念佛者。遂得五人。共欲流通。以解宗教之惑。香光識劣根微。久為空見所醉。縱情肆志。有若狂象。去年沈湎之夜。親遊鬲子地獄。烈火洞然。見所熟譚空破戒亡僧。形容尫羸。跛足而過。哭聲震地。殆不忍聞。及寤。身毛為豎。遂亦發心。歸依淨土。後讀此論。宿疑冰釋。所以今日。不憚苦口。病夫知醫。浪子憐客。汝宜盡剗舊日知見。虛心誦習。自當有入。生死事大。莫久遲疑。於是禪人悲淚交集。自云。若不遇子。幾以空見賺過一生。子生我矣。懇求案集。作禮而去。時萬曆庚子仲春之二十有三日也。袁宗道伯修甫書於白蘇齋。

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
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西方合論  評點西方合論序

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西方合論
評點西方合論序

唯大徹大悟人。始可與談念佛三昧。否則百姓之與知與能。猶遠勝仁者。見之謂之仁。智者見之謂之智也。達摩西來。事出非常。有大利。必有大害。嗚呼。先輩幸得大利。今徒有大害而已。誰能以悟道為先鋒。以念佛為後勁。穩趨無上覺路者耶。袁中郎少年穎悟。坐斷一時禪宿舌頭。不知者。以為慧業文人也。後復深入法界。歸心樂國。述為西方合論十卷。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。故絕無一字蹈襲。又無一字杜撰。雖台宗堂奧。尚未詣極。而透徹禪機。融貫方山清涼教理。無餘矣。或疑佛祖宗教。名衲老宿。未易徧通。何少年科第。五欲未除。乃克臻此。不知多生熏習。非偶然也。傳聞三袁是宋三蘇後身。噫。中郎果是東坡。佛法乃大進矣。予每謂明朝功業士。遠不及漢唐宋。理學則大過之。陽明一人。直續孔顏心脈。佛門居士。唐梁肅。宋陳瓘。明袁宏道。蓋未可軒輊也。忠肅初年。偶疑金剛為泥人揩背語。遂為禪者所笑。試讀彼三千有門頌。可復笑乎。中郎年少。風流灑落。亦為緇素所忽。試讀彼西方合論。可復忽乎。嗚呼。今人不具看書眼。何怪乎以耳為目也哉。特卽吳門所刻標註。幷為評點以表彰之。重謀付梓。用廣流通。普使法界有情。從此諦信念佛法門。至圓至頓。高超一切禪教律。統攝一切禪教律。不復有泣岐之歎也。辛卯夏四月。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拜述。

曾有緇素共閱此序。一人大拂。一人把玩不置。數人傾服。余謂數人曰。大徹悟人。與與知與能之百姓。相去幾何。皆擬議。余又問。設使未悟。以何為先鋒。復擬議。余為指大佛者曰。此公若解。傾服定不類公等。又為指把玩者曰。此公得其毛。公等不屬於毛。時數公互相顧笑。而拂玩兩公默然。然則具擇法眼。誠難乎哉。附記於此。(弟子成時)

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西方合論


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十 西方合論

述曰。世有兩般人。於淨土法門。必不能入。禪者執悟門。矜自力。視念佛不啻依草附木。搖尾乞憐。儒者咀名理。豔清言。視念佛不啻臭腐殘餿。食唾欲嘔。此兩者。一如長眙深瞫。而不見睞毛。一如覓龍肝鳳髓。而厭棄本分茶湯也。何從接而入哉。儻冀其入。須向此人眼底盤踞鴟蹲。揚聲大呼。使其睒睗失據。或俟枵腹垂涎時。進以簞食豆羹。使其饞 [食+崇]厭足。然非尋常禪者儒者及念佛者可能也。禪能滅卻正法眼藏。灼見永明楚石用處。儒能裂斷文字縛。徹悟君子之道。果造端乎夫婦之知能。然後從而發揮淨土。庶可死兩般人偷心耳。袁宏道身為橫埽千軍之儒英。又為跳踉井幹之禪擘。乃能百尺竿頭。得一退步。合西方言教而論斷之。使上兩般人不能不屈驕折傲。俯從而窺。纔一俯窺。心膽俱寒。肺腑盡奪。匪仗阿彌神力。未易有此也。嗟乎。壇經之警策旣杳。世徒聞破斥安養之譚。龍谿之宗說雙亡。世徒有尋僧說禪之號。西方豐蔀。日斗俱蔽矣。合論出於淨宗弊極之年。闡教救時。於今為烈。靈峰收為一要。卷當第十。志殿也。

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

淨空法師:一切時一切處,一想到就念佛

念佛記事 計數方法的改變與速度的放慢




念佛記事 計數方法的改變與速度的放慢


我記得曾經在印光大師文鈔看過,印光大師立「十念計數法」的靈感,來自於天台六妙門裡數息的方法。
印光大師的「十念計數法」,並沒有累計,與數息觀一樣,從一至十反覆的計數,基本功是「心念口誦耳聽」,另外還有一句話很重要,就是「唯憑心記」,念佛與計數皆唯憑心記,所以若是習慣用念珠或計數器念佛時,反而要漸漸練習不要去關心「數字」。


念佛計數的累積,在念佛功課一開始是很重要的,它如同「功過格」一般,用每天紀錄念佛功課的方式,累積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,也趁此培養念佛作功課的習慣,而若能再加一點點時間聽經聞法,那就更妙了。初學時若略過這個過程,那麼由於習慣沒有養成,就會很容易退轉。


與網上蓮友互換經驗(也是自己正在經歷的過程),在念佛數目累積到一定程度後,會自然發生這二件事,就是如標題所述:「計數方法的改變與念佛速度的放慢」。計數漸漸改成印光大師十念計數法,而念佛的速度則由原本一小時念約五千多句佛號,到現在約二千多近三千句佛號,大概是慢了一半左右,這樣子念佛能讓身心漸漸調整到安適、穩定的狀態,而此時的作功課就不再僅僅只是作功課而已了。


蕅益大師云:「信願持名,一經要旨。信願為慧行,持名為行行。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之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故慧行為前導,行行為正修。如目足並運也。」

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

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

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
印光大師


悲哉眾生,從無始來,輪迴六道,流轉四生。無救無歸,無依無託。若失父之孤子,猶喪家之窮人。總由煩惱惡業,感斯生死苦果。盲無慧目,不能自出。大覺世尊愍而哀之。示生世間,為其說法。令受三歸,為翻邪歸正之本。令持五戒,為斷惡修善之源。令行十善,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。從茲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三業既淨,然後可以遵修道品,令其背塵合覺,轉凡成聖。斷貪瞋癡煩惱之根本,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。故為說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、三十七助道品等無量法門。又欲令速出生死,頓成佛道。故為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。使其不費多力,即生成辦。噫,世尊之恩,可謂極矣。雖父母不足譬,天地不足喻矣。(不慧)受恩實深,報恩無由。今汝等謬聽人言,不遠數千里來,欲以我為師。然我自揣無德,再四推卻,汝等猶不應允。今不得已,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,略與汝等言之。并將三歸五戒十善,及淨土法門,略釋其義。使汝等有所取法,有所遵守。其四諦,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,非汝等智力所知,故略而不書。汝等若能依教奉行,便是以佛為師,何況(不慧)。若不依教奉行,則尚負(不慧)之恩,何況佛恩。
(雜著)三八 


●三歸者(歸,亦作皈,皈字從白從反,取其反染成淨之義。)

 一歸依佛。 二歸依法。 三歸依僧。 
歸者歸投。依者依託。如人墮海,忽有船來,即便趣向,是歸投義。上船安坐,是依託義。生死為海,三寶為船。眾生歸依,即登彼岸。既歸依佛,以佛為師。從今日起,乃至命終,不得歸依天魔外道,邪鬼邪神。既歸依法,以法為師。從今日起,乃至命終,不得歸依外道典籍。(法,即佛經,及修行種種法門,典籍,即經書也。)即歸依僧,以僧為師。從於今日,至命終時,不得歸依外道徒眾。
(三九)雜著



●五戒者 
一不殺生。 二不偷盜。 三不邪淫。 四不妄語。 五不飲酒。 
好生惡死,物我同然。我既愛生,物豈願死。由是思之,生可殺乎。一切眾生,輪迴六道。隨善惡業,昇降超沈。我與彼等,於多劫中,互為父母,互為子女。當思拯拔,何忍殺乎。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,於未來世,皆當成佛。我若墮落,尚望拔濟。又既造殺業,必墮惡道。酬償宿債,展轉互殺,無有了期。由是思之,何敢殺乎。然殺生之由,起於食肉。若知如上所說因緣,自不敢食肉矣。又愚人謂肉為美,不知本是精血所成。內盛屎尿。外雜糞穢。腥臊臭穢,美從何來。常作不淨觀,食之當發嘔矣。又生謂人及禽獸,蛆蟲魚暇,蚊蝱蚤虱,凡有命者皆是。不可謂大者不可殺,小者可殺也。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,俗人不能得讀。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,可以知其梗概矣。 


不偷盜者,即是見得思義,不與不取也。此事知廉恥者,便能不犯。然細論之,非大聖大賢,皆所難免。何也,以公濟私,尅人益己,以勢取財,用計謀物,忌人富貴,願人貧賤。陽取為善之名,遇諸善事,心不認真。如設義學,不擇嚴師,誤人子弟。施醫藥,不辨真假,誤人性命。凡見急難。漠不速救。緩慢浮游,或致誤事。但取塞責了事,糜費他人錢財。於自心中,不關緊要。如斯之類。皆名偷盜。以汝等身居善堂,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。 


不邪淫者,俗人男女居室,生男育女,上關風化,下關祭祀,夫婦行淫,非其所禁。但當相敬如賓,為承宗祀。不可以為快樂,狥欲忘身。雖是己妻,貪樂亦犯,但其罪輕微。若非己妻,苟合交通,即名邪淫,其罪極重。行邪淫者,是以人身行畜生事。報終命盡,先墮地獄餓鬼,後生畜生道中。千萬億劫,不能出離。一切眾生,從淫欲生。所以此戒難持易犯。縱是賢達,或時失足,何況愚人。若立志修持,須先明利害,(利,謂不犯之利,害,謂犯之禍害。)及對治方法。則如見毒蛇,如遇怨賊。畏怖恐懼,欲心自息矣。對治方法,廣載佛輕,俗人無緣觀覽。當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,可以知其梗概矣。 

不妄語者,言而有信,不虛妄發也。若見言不見,不見言見,以虛為實,以有為無等,凡是心口不相應,欲欺哄於人者皆是。又若自未斷惑,謂為斷惑。自未得道,謂為得道。名大妄語,其罪極重。命終之後,決定直墮阿鼻地獄,永無出期。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,比比皆是。當痛戒之,切要切要。以上四事,不論出家在家,受戒不受戒,犯之皆有罪過。以體性是惡故也。然不受戒人,一層罪過。受戒之人,兩層罪過。於作惡事罪上,又加一犯戒罪故。若持而不犯,功德無量無邊。切須勉之。 


不飲酒者,酒能迷亂人心,壞智慧種。飲之令人顛倒昏狂,妄作非為,故佛制而斷之。凡修行者,皆不許飲。並及葱韭薤(音械,小蒜也。)蒜,五種葷菜,(五葷菜,西域有五,此方但四)氣味臭穢,體不清潔。熟食發淫,生噉增恚。凡修行人,皆不許食。然此一事,未受戒者,飲之食之,皆無罪過,受戒飲食,一層罪過。即是犯佛戒罪。佛已禁制,汝又去犯,故有罪也。
(雜著)三九 

●十善者 
一不殺生。 二不偷盜。 三不邪淫。 四不妄言。 五不綺語。六不兩舌。七不惡口。 八不慳貪。 九不瞋恚。 十不邪見。 

此中前三名身業。中四名口業。後三名意業。業者,事也。若持而不犯,則為十善。若犯而不持,則為十惡。十惡分上中下,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。十善分上中下,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。善因感善果,惡因感惡果。決定無疑,絲毫不錯也。殺盜淫妄,已於五戒中說。綺語者,謂無益浮詞,華妙綺麗,談說淫欲,導人邪念等。兩舌者,謂向彼說此,向此說彼,挑唆是非,鬬構兩頭等。惡口者,謂言語麤惡,如刀如劍,發人隱惡,不避忌諱。又傷人父母,名大惡口。將來當受畜生果報。既受佛戒,切莫犯此。慳貪者,自己之財,不肯施人,名之為慳。他人之財,但欲歸我,名之為貪。瞋恚者,恨怒也。見人有得,愁憂憤怒。見人有失,悅樂慶快。及逞勢逞氣,欺侮人物等。邪見者,不信為善得福,作惡得罪。言無因果,無有後世。輕侮聖言,毀佛經教等。然此十善,總該一切。若能遵行,無惡不斷,無善不修。恐汝等不能體察,今略舉其一二。當孝順父母,無違無逆。委曲宛轉,勸令入道,斷葷吃素,持戒念佛,求生西方,了脫生死。父母若信,善莫大焉。如決不依從,亦勿強逼,以失孝道。但於佛前,代父母懺悔罪過,斯可矣。於兄弟則盡友,於夫婦則盡敬。於子女則極力教訓,使其為良為善。切勿任意嬌慣,致成匪類。於鄰里鄉黨,當和睦忍讓,為說善惡因果,使其改過遷善。於朋友則盡信,於僕使當慈愛。於公事則盡心竭力,同於私事。凡見親識,遇父言慈、遇子言孝。若做生意,當以本求利,不可以假貨哄騙於人。若以此風,化其一鄉一邑,便能消禍亂於未萌,致刑罰於無用。可謂在野盡忠,居家為政矣。
(雜著)四十


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

慧圓居士書 印光大師


昨接來函言令鄉親有潘仲青者,在張家口,來函欲皈依。其人性質誠樸,學問亦有研究。彼既發心(某)只好隨緣。今為彼取法名為慧純。以一切眾生,皆具佛性,即皆有佛慧,但以貪瞋癡等,雜糅其中,則佛慧便成眾生知見矣。
今既知佛慧本具,務于居心動念行事處檢點,不令貪瞋癡等知見發生。又須以深信願持佛名號,戒殺護生,愛惜物命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行化他,同修淨業,則其慧當漸漸而純。若能守此勿失,往生西方,則其純也更易矣。迨至煩惑淨盡,福智圓滿,則其慧純至其極,而圓成佛道矣。
世人每每妄謂自己有智慧,不知其為智慧,乃鑛中之金,了無受用,必須烹煉,使其鑛璞全消,方有利益耳。大意如此,祈為轉致。學佛之人,務在躬行。今人多圖口頭快暢,是說食嘉美,無益枵腹,可哀也。

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

慧郁陳慧昶二居士書(附來書) 印光大師

慧郁陳慧昶二居士書(附來書) 


(弟子等)業障深重,賦質愚蒙,幸聞淨土法門,而得歸依座下,惟有恪遵吾師老實念佛之訓,以期速了生死,不負婆心。夫既為佛子,應發自度度人之心。今(弟子等)未能自度,焉云度人。然遇親友,方便勸信,亦分內事耳。乃每有二種人,所見所說,其自誤誤人,實非淺鮮。一曰佛無欲,阿彌陀經所說種種金寶,似仍為欲,不若金剛經一切皆空,為高超玄妙。因茲藐視淨土法門,而不生信。此蓋不知金剛彌陀二經之義,而隨己意亂道者。一曰佛既令人看破一切,何自己反生此種種貪欲。(指阿彌陀經所說金寶。)吾人又何苦舍目前之實有,而希冀身後之渺茫乎。此則執著邪見,任意謗佛謗法者。然此二者,雖品有高下,其為邪見則一也,其自誤誤人則一也。(弟子等)力告以西方種種境界,皆係阿彌陀佛功德現化之莊嚴實相,自在享用福德之報,與五濁惡世業力所成就者不同。況娑婆所有,悉皆苦空無常,故應棄之而求得實際也。然愚夫之言,縱不乖正理,終不克啟其正信。伏念吾師,所有言論,如杲日麗天,無暗不照,敢乞聊書數語,以破此種邪見。 


來書所說二種邪見,乃以凡夫知見,測度如來境界。孔子所謂好行小慧,孟子所謂自暴自棄。此種人,本無有可與談之資格價值,然佛慈廣大,不棄一物,不妨設一方便,以醒彼迷夢。佛由其了無貪心,故感此眾寶莊嚴,諸凡化現,不須人力經營之殊勝境界,豈可與娑婆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乎。譬如慈善有德之人,心地行為,悉皆正大光明,故其相貌,亦現慈善光華之相,彼固無心求相貌容顏之好,而自然會好。造業之人,其心地齷齪汙穢兇惡,其面亦隨之黯晦兇惡,彼固唯欲面色之好,令人以己為正大光明之善人,而心地不善,縱求亦了不可得。此約凡夫眼見者。若鬼神則見善人身有光明,光明之大小,隨其德之大小。見惡人則身有黑暗凶煞等相,其相之大小,亦隨惡之大小而現。彼謂金剛經為空,不知金剛經乃發明理性,未言及證理性而所得之果報。實報無障礙土之莊嚴,即金剛經究竟所得之果報,凡夫聞之,固當疑為無有此事。金剛經令發菩提心之善男女,心不住相,而欲度盡眾生。雖度,亦不見我為能度,生為所度,及與所得之究竟涅槃之法。所謂無所住而生心,以迄無所得而作佛。將謂金剛經所成之佛,其所住之國土,亦如此五濁惡世之境界乎,為是空空洞洞一無所有乎。淨佛國土,人一聞名,身心清淨。彼謂之為貪欲,是蛆蟲日居糞坑,自命香潔,以栴檀為臭穢,不願離此糞坑,聞彼香氣也。盜蹠聚徒數千,橫行天下而為盜,反自命有道。而痛斥堯不仁、舜不孝、禹淫佚、湯武暴亂、孔子虛偽,為無道,正與此二種人之知見相同。又如近來廢經、廢孝、廢倫、裸體遊行,以為稟天地自然之德,不假造作。然夏則競裸,冬何不裸。謂稟自然,不假造作,掘井耕田紡織,方有飲食衣服,非造作乎。惡人阻破人為善,每每如是。謂善須無心為,有心即非真善。然古之聖賢,無不朝乾夕惕,戒慎恐懼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是有心乎,是無心乎。總之,此種人意欲以不修持為高上,故作此種極下劣之瞽論,以自炫其明理。冀人以己為高明。為大通家,為真名士,而不知其全身在糞坑裡。除彼同知見者,有誰肯相許乎。 

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

示柴也愚書

示柴也愚書 印光大師
(此一書,文鈔中無有,因世人多疑迷悟生佛及聖狂等義,故附錄于此,以釋群疑。)

人皆可以為堯舜,人皆可以作佛。唯聖罔念作狂,唯狂克念作聖。迷則佛即眾生,悟則眾生即佛。循是以求,其機在我。固宜上慕諸聖,下重己靈,戰兢惕厲,憤志修持,敦篤倫常,恪盡己分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夙興夜寐,無忝所生。能如是者,則為賢為善,不至玷汙天地。再加以生信發願,持佛名號,求生西方,以期親證本具佛性,圓成無上菩提而後已。大丈夫生於世間,若不識大體,徒知飲食男女之嗜欲,聲色貨利之貪求,與諸異類,有何分別。忍令以可以為堯舜,可以作佛之資,作長劫輪迴於六道,備受眾苦之據,可不哀哉。汝既發心皈依三寶,當以念念對治煩惱習氣為本。閑邪存誠,克己復禮。改惡修善,敦倫盡分。精修淨業,自行化他。俾內而父母兄弟妻子眷屬,外而親戚朋友鄉黨鄰里,同沐佛化,同成善人。則可不虛此生,不虛此遇矣。中庸云:人皆曰予智,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。以其只知向外馳求,不知回光反照,故其害如此。若能反照自心,韜晦其智,以期自照,則便可學聖學賢,學佛學祖。必致生入聖賢之域,沒登極樂之邦矣。此(某)為汝命名之大意也。又唯聖罔念作狂,唯狂克念作聖。迷則佛即眾生,悟則眾生即佛。此四句若不善會,或致妄生疑議。今為略釋。初言聖、佛,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,非已成聖成佛也。次言罔念克念、迷悟,乃約其人之逆順操持而論。末言作狂、作聖、即生、即佛,乃約逆順操持所得之效果而言。倘不知初言聖佛是約心之本體而說,則謂已成聖成佛者,又復會成狂成眾生,則其害大矣。故不得不為汝略說之。餘祈詳讀文鈔,自可悉知。祈慧詧是幸。